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和中国作家王蒙的《海的梦》两篇小说中大海的象征意蕴作了比较,以此探讨诗小说的特征。伍尔夫指出诗小说决不局限于描写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将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的想象和梦幻。而《海浪》与《海的梦》基本上都是符合诗小说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曹魏西晋诗赋中的悲秋感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魏西晋诗赋中的悲秋感情贺秀明曹魏西晋诗赋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感情,有一显著特点:秋季景物的描写最多,用以表达悲哀忧伤的情感。本文拟探讨曹魏西晋诗赋中悲秋的内容、原因及其继承与发展。一《文心雕龙·乐府》指出:“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  相似文献   

3.
作为阿拉伯海洋文学的代表作品,《沃斯米娅跃出大海》无论在故事的时空延展,还是人物的情感刻画,以及情节的发展推动,抑或作者对大海的个性化描写,均体现出人类对大海深厚而复杂的海洋情结。  相似文献   

4.
海员出身的英国作家康拉德写了许多描写海上生活的“海洋小说”,这些作品展示了大海的多姿多彩,波澜壮阔,流露出康拉德对大海的热爱,同时,作为描写对象的大海,也象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康拉德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听潮》是现代作家鲁彦的一篇极华美的描写大海的散文,很值得一讲,但给初二的学生讲好它并不容易。许多语文老师反映,往往费了好大劲备课,然后绘声绘色在堂上讲大海之美,大多数学生似乎并不买帐,我也深有同感。这次,为了讲好此课,我先在班里搞了个调查,方知道只有几个学生去过海边,而且根本没有赶上海潮,绝大部分学生仅在电影、电视里见过海。所以,他们不能很好地体会大海的美,很难和老师之间产生默契和共鸣。了解了这些不利因  相似文献   

6.
地理发现与航海冒险促进了西方人观照大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而中国文学写海可分游仙驰想式与写实即兴式 ,稳定持久地在文学史中延续。海在西方渐成为自由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却相当疏隔。西方文学写海 ,一般作为人抗争与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怀才不遇者总是在力求同大海仙境融为一体时 ,倾诉渴望或宣泄烦恼。海与中西方宗教、人本、伦理思想也有联系。中国文学海意象更多的是优美 ,令人好奇神往 ,不像西方海的壮美形态与启悟人生、奋进不止的悲壮情绪及悲剧性实质  相似文献   

7.
随笔两则     
海我心中,是一片海:那是一片海,在我心域里——我从小依恋的大海。海,于我,不是父亲,不是母亲;海,于我,并不陌生,也不熟悉——我从小依恋着大海。我爱看海,我爱听海,海的气息,海的温度——那是我依恋的地方。躺在沙滩上,柔软的白沙轻轻地触摸着我的  相似文献   

8.
海洋作为游仙主题和抒情对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但金庸却创造性地将它作为一种环境背景应用于其武侠小说里.他通过海战和海岛描写展现大海,表现了悲剧性的崇高、男性意识、至真爱情及隐逸情怀、神秘感观、反传统的个性独立等主题.其武侠小说海洋环境描写以陌生化视角,在与民族心理的冲突中展开传奇性叙述,在幻相世界中得到心灵满足.在海洋景观映衬下,小说进一步塑造了不同人物性格,使其更加丰满.作者把海洋景观作为其武侠小说的背景,展示了多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概览五四后的乡土小说,民俗描写大量出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民俗描写蕴含着独特多样的丰富内涵,它是作品表现主题思想、彰显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学现象既是时代呼唤的产物,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中日海权纠纷不断,海权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利益之争.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于中日之间关于"冲之鸟"的海洋法律地位不同主张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冲之鸟"不可能是岛屿,而仅是岩礁的结论.与此同时,日本所主张在海洋法中其享有专属经济区的地位自然也难以成立."冲之鸟"虽小,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日海权纠纷如何妥善解决将是两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中日海权纠纷正确态度只能是通过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公平的原则对话予以解决.我国在海权争议中必须本着原则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从符合国家长期战略利益角度出发,冷静地正确对待争议,以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2.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 ,更具有篇章上的语义照应功能与标示主述位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自由诗的规范,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如同汉字一样,艺术中的形象来自对自然物象的模拟。自然物象或有形,或无形,在有形中化其虚,在无形中求其实,这种思维源自汉字的象形思维,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代表着艺术创造的完美至境。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所阐述的“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论语》的思想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提倡“修身、克己、贵贱志不渝”的传统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有关大学理念的两个经典命题.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中,重新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进行审视发现,二者同样有着强烈的制度内涵.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不仅是经典的大学理念,而且是一项根本的大学制度.并进一步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应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核心,一切大学制度的建立都应该有利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贸易的发展,海洋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而目前,我国有关海洋犯罪的刑事法律制度相对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国缺乏合理的海洋犯罪体系,不利于对海洋犯罪进行有效规制,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海洋犯罪体系。鉴于海洋犯罪的对象和其侵害法益的特殊性,以“海上”“海里”的二元模型构建我国的海洋犯罪体系存在着合理性,具体言之,对接国际条约中的海洋犯罪,整合新增以“海上”为场域的犯罪,建立刑法单独章节打击以“海里”为对象的犯罪,以此惩处海洋犯罪活动,保护海洋环境资源,使我国充分履行作为海洋大国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8.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