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中强 《阴山学刊》2007,20(1):119-122
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等方面看,亚洲油气合作也有其可行性。亚洲未来的油气安全也取决于中国进入此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因此,中国顺应亚洲经济合作的新态势,中国在国际能源地缘战略层面,也应该实现某种突破:东南亚方向形成“环南中国海能源经济圈”;东北亚方向形成“环黄海能源经济圈”;中亚方向建设“环里海能源经济圈”。  相似文献   

2.
迈向21世纪的南中国经济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述的南中国经济圈,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广西四省区及香港、澳门、台湾.我们将从南中国经济圈出现的背景分析入手,指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南中国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在分析目前南中国经济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南中国经济圈能否从目前的经贸合作马上向经济一体化过渡的问题.通过对南中国经济圈区域整合和一体化的经济、政治分析,得出在目前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得以消除以前,一体化进程将难以起步,因而继续大力发展正常的经贸往来和具体的合作,尤其是加快粤港澳经济的融合,仍将是南中国经济圈在迈向21世纪过程中发展的主导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大成都经济圈的内涵与作用(一)经济圈的涵义。经济圈或称经济区、经济地带,是一个交换、生产等经济活动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的区域。经济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同于行政区划,往往是跨行政区划的。一般说来,经济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它的辐射功能下形成的,而这个辐射功能是超行政区域的。例如,按照成都目前的经济辐射和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现状,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内江等地区的一部分。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是全方位的,往往形成一个圆形的、经济密切连结的地区,因而称为经济圈。当然,圈不是几何学360”…  相似文献   

4.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带(群、圈),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缺乏应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集中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同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三沿"省域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开放、立体型、跨越型、现代型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河北工业经济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分析于刃刚马志忠李春林一、引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北方的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形成,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经济圈中的一员,河北省在“九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或即将出现一些地方性经济圈.主要有:①东北亚经济:主要包括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渤海地区,日本及朝鲜、韩国,蒙古.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以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四个省、区构成的华南经济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迈步最早,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地区,并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就在华南经济圈领风气之先的时候,原来占举足轻重地位的老的经济重心,经过整合形成了与华南经济圈相媲美的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环渤海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报告从世界经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中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视角,研究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20年可能处于的大环境.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未来20年期间,世界经济将处于康氏长周期的衰退一萧条一复苏期;中国经济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经济圈有可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纽约都市经济圈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浙江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环境将处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加且多变的时期,正视危机,抢抓先机,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城市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具有客观必然性。安徽的一些城市作为经济圈中心城市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政府对经济圈进行因势利导的中观和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安徽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可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竞争,其建设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始终是成渝党政协调工作中的“纠结”和“困惑”所在。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顺利进行并实现“一极一源”统揽性目标和“两中心两地”支撑性定位的重要保障。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放思想,以观念创新和思维转变实现精细化设计,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林森 《理论界》2007,(5):58-59
目前城市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理论上看,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一、米轨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使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格局.米轨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南部和东南亚、南亚国家.我省米轨铁路昆河线长462公里,东南亚的越南有2132公里、柬埔寨665公里,泰国有3737公里,缅甸有3137公里,南亚的印度有23921公里,以上地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米轨区域.广义上的米轨区域包括我国大西南,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本文所指“米轨区域”,取其广义.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东南亚地区“变战场为市场”的进程以及我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大西南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区域一体化经济显示出整体优势,形成了一个新的“米轨区域经济圈”.“米轨区域经济圈”包括了亚细安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亚洲太平洋经济论坛、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组织交叉.  相似文献   

13.
建设广佛经济圈不是广州要与佛山合并或要将佛山部分地区(如南海区东部的各街)划归广州,而是要按照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加强两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及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实现两地“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势必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中国和日本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主要成员国,加强两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及企业合作,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共同开发将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特殊地位。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东部与俄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就“认老乡”文化现象的形成前提、心理机制、历史起源、利弊得失等方面略述浅见,希望得到诸君雅正。一、形成前提:地缘的变迁倘若我们在国外遇到中国人,在省外碰到同省人、县外见到同县、同居住地的人,……尽管先前素不相识或交情不深,这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却油然而生,极易将关系处理得分外融洽,这完全是由于地缘变动而造就的一种文化现象。假如国内与国内相逢,省  相似文献   

16.
论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依据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桂林”旅游圈是指将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包括湖南部分县市区在内的跨省区的旅游经济圈。湘西南生态旅游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建设,是湘西南生态旅游开发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主要依据,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宏观新格局——三个经济圈形成之后,中国怎么办? “大中国经济圈”的构想,理论上不无基础,现实中最大的困难是,大陆、台、港、澳的全体中国人如何丢掉历史的政治包袱,重建共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吞并了朝鲜;1931年,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为全面占领东北亚、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它又企图向北进攻苏联,由于这种“北进”未能得逞,转向“南进”,侵占了中国的大部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太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略中,尤其是在对外经济扩张中,东北亚地区显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在当今“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的时侯,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并加以论述,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地政、地缘关系结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许多设想不断出台,东北亚经济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热点地区之一,其发展脉络、走势和逐渐走向成熟已日益引人注目.蒙古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唯一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受历史的局限、传统的束缚、经济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冷战后遗症、投资条件欠佳、政策缺少连贯性、政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与圈内国家协调一致,特别是在今天东北亚经济圈“圈”的概念还很粗糙的发展时期,很难谋求一个统一的与各国国情、产业结构均相适应的经济圈的确实形成.但从蒙古所处的欧亚大陆桥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拥有的经贸、投资发展潜力看,蒙古在未来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学术界》2003,(6):48-57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现在通常认为 ,有三大城市经济圈 ,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本文探讨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前景。首先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界定“城市经济圈”的概念 ;然后比较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发展特点 ;接着分析三大城市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共性障碍 ,并提出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