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认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构--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芳 《浙江学刊》2004,(2):130-135
90年代女性写作在8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之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身体认同.女性写作的身体认同意味着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在反抗男性菲勒斯文化和女性自我建构的双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的女性写作.但如何有效地走出自我的困境将是女性写作迄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勒维纳斯提出"他者"范畴的目的在于把伦理学确立为第一哲学,取代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的传统地位.勒维纳斯批判了源自古希腊的、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并对本体论哲学的理论根据及其后果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其策略是以"他者"的差异性突破本体论的同一性,最终目的则在于探讨伦理形而上的可能性.勒维纳斯针对西方文化病灶所开出的伦理药方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伦理价值路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家琪 《浙江学刊》2004,(2):185-192
这是一篇应答的文章,针对着邓晓芒对<沉默的视野>的批评,作者讨论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其中涉及到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西方认识论范式与"文革"的支配性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相应的哲学观念上的表现以及对启蒙运动的重新反省.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沉默的视野>与邓晓芒的批评,作者无疑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心态、困境与追求重获一种问题意识.在这一意义上,此文更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4.
王丁 《求是学刊》2023,(5):46-54
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总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笼统来看,体系的建构方式与历史的言说方式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但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具体发展中,尤其以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建构主义者,则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构造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历史哲学的演变并不完全为人所知。总的来看,在其早期的“同一哲学”中,谢林通过以开普勒的星系模型为蓝本,建构了一种思辨同一性的体系,在其中,先验哲学和自然哲学就如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一样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两个极点,而历史哲学本身仅仅属于先验哲学这个极点。在这个体系里,历史本身由于体系结构被“去历史化”了。这种“去历史化”的代价是自由无法得到真正言说,这就导致了谢林在晚期向言说“宇宙”的历史性哲学的过渡,而这一过渡的内在要求正是自由。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一改古代哲学把人寓于宇宙本体和近代哲学使人寄存于认识论的做法,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人的世界",从而在使人变为哲学的中心话语、转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注重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突出价值、真理问题等方面,开启了现代人学新方向.这对于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哲学我们有多种发问方武,哲学是什么?哲学在哪儿?哲学为了什么?为什么而哲学?当哲学对自身以"是什么"的方式发问陷入窘境的时候,哲学就在"为什么而哲学"之"为"中从书斋中的哲学出走了.哲学走进了前哲学的生活世界.哲学从"师法传统"到"师法造化",从"意料之中"到"意料之外",从"哲学的终、始划界"到"哲学的圆圈",从而从"哲学之中"到了"哲学之外".哲学之"道,行之而成".  相似文献   

7.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把它分成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点:(1)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地存在着的;(2)人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承认这两点意味着什么呢?其一,这意味着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这意味着承认思维和存在是有差别的和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而且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不仅承认思维和存  相似文献   

8.
发展危机的哲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以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和高节奏迅猛前进 ,然而恰恰是在发展最为辉煌的阶段 ,人们对发展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 ,并且不断追问这样一些问题 :人类应往何处去 ,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发展的现状及后果 ,发展应以何为价值尺度 ,发展的合理性等等。毫无疑问 ,对于发展问题的研究是 2 0世纪的主流话语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 ,而且也是摆在人类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那么 ,为什么在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 ,哲人们却对“发展”本身提出了质疑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即发展自身出现了危机。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恩施双龙村的田野研究,认为女性既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无主体的“他性”存在,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女性的自我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这种情感主体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女性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女性情感主体的包容性给乡村社会的整合赋予心理与实践的基础,而女性情感主体的排他性则给突破乡村社会既有规范与习俗创造了空间。女性通过一种“柔性的风格”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文化批判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3,30(6):23-28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20世纪70年代末继后现代哲学之后兴起的主要学术思潮之一。在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更多地是通过以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表现出来。后殖民文化批判考察研究了源自殖民主义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建构过程,揭露了其中所深含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关系。其主要理论见解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性互动的过程、性质、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