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协调性发展和批判性借鉴的文明形态,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理论关切。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把握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厚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比的感性源头与思维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比”与古人感性生活在表层形态上的联系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于男女双人舞中的那种双方意得心许、“超乎空间力的关系”,却始终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并从二人间的亲密、和谐被扩展、提升为社会群体内部的和谐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最后凝结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智慧。这种变化表现在语言学上,则是比的含义从“匕者,比也,比于牡也”到“比者,密也”的外延扩展。而这一变化过程也正是比法思维从孕含于感性生活到被抽象为一种认识、思维方法的早期生成过程。无论作为修辞手法,还是作为表现手法的形式化的比,都不可能将比法思维之原型所具有的那些感性内容给予完满的表达。因此,比法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使抽象化、形式化的思维模式重新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主体体验。这是比法思维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亦即它作为具象化的艺术思维的阶段,历来的研究所重视的也正是这个阶段。但是,仅仅止步于此,而忽略了这种民族思维的历史生成,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来“比兴”概念特定的伦理教化内涵以及比兴体诗特定的审美特征等等都必须在弄清比法思维历史生成过程的前提下,才可得到根源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的发展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积淀为拓展现代城市的发展空间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历史积淀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检测仪。世界上一些现代化都市的发展在如何处理历史积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解决我国城市历史积淀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晋阳的历史年龄已有 2 4 99年 ,晋阳兼称太原则已有 2 2 4 9年了。太原 ,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 ,惟从地名学、从原始居民传承、从政治地缘等视角看 ,由晋阳到太原 ,都是一座持续发展之城 ;战国赵、十六国前秦、北朝东魏、北齐、唐、五代后唐、北汉七朝都或别都 ;向为中央肩背而国家安危兴亡所系及其“表里山河”天下独有之地理形势 ;地处古来华夏族旱地农业文化与戎狄游牧族草原部落文化接合地带 ,是以为民族融合之会归及其多元文化 ;具有太原老陈醋、晋祠大米、汾酒、太原葡萄酒、并州快剪刀等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 ;典型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的社会性格 ;晋阳古城待发掘的恢宏遗墟及其城郊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诗经》到唐宋的雁意象作了简要梳理和赏析,阐释了“雁”这一审美意象的历史积淀性;然后又选取诗词中一组“孤雁”的自我意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阐明了同类意象的审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审美积淀的各种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始积淀、社会文化积淀,以及生活经验积淀的内在特点,从而对审美积淀的意义作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审美积淀是感性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完善中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美的创造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8.
历史决定论承认历史有规律,它经历了预成论到生成论。预成论认为规律先于和外在于历史过程,这必将导致宿命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规律是在历史进程中生成的,不仅表现在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双向对象化的动态生成过程中,也表现在历史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面向历史本身--马克思历史生成论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历史本质问题的解答就是要面向历史本身.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在自己的存在中通过自己的存在性活动(实践)而向人呈现出来的,它具体表现为一种在存在论根基上的历史的生成,即自然、社会、世界历史和人向人的生成.因此,历史是以未来作为时间的构成原则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生成的自信,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的觉悟和认知,包括对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历史自信是在历史比较中生成的,基于大历史观,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宽广历史空间进行评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进一步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有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1.
史传的创作主要在为天,讲史主要在为民,而章回小说则主要在为己,这些不同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文体面貌,而创作目的的变化也正是史传发展为讲史、讲史又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准确阐明了世界历史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本体性、资本的主动开拓进取性、开放交往的普遍整体性、前景的人类共产性,等等,并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审视了东方历史传统的封闭局限性,以及其趋于解体而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形制选择的历史随机性。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的东方史观的精髓就在于确认,世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东方民族转入世界历史的必然性,而世界历史环境的流转动变之态势则决定着东方民族历史实践转向及方式的定夺。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的东方史观,既为检视苏俄十月革命及苏东剧变的成败经验提供了历史科学依据,也为苏东剧变之后东方不发达民族的社会发展方略的选择应变提供着历史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同他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具有整体主义、精神至上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对世界历史的划分和对它的发展过程的描述,有牵强附会的地方,经不起认真推敲,并表现出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大日耳曼主义倾向。在历史动力方面,他承认人民群众和英雄创造历史,同时又认为他们只是世界历史的工具和手段。他对于作为目的的人类个性的肯定是抽象的,而否定则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关于明清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演义序跋评点作者立论之角度与研究者评论之角度的错位;研究者对某些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的误读或歧解;历史演义序跋评点研究与作品研究的脱节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无疑有裨于明清历史演义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包含着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两阶段划分形式.以交往从有限的地域性交往发展为普遍的世界性交往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在经验上,"世界历史"开始于十五世纪.相比较而言,前"世界历史"时代和"世界历史"时代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在诸如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范围和变迁、文化的民族特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等方面,表现出两大历史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其中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学内部学科分支类目重新斟酌的建议,并结合《全球文明史》就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史的编纂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语词注释翻译方面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