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根本和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民法治意识仍然相对淡薄,主要表现为轻法意识、轻诉避讼意识、重情意识、重权力轻权利意识、清官意识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法治意识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农民自己具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意识,农民的法治意识才能切实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因此,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农民科技意识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需要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培育农民科技意识必须抓住四个主要环节: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通过科技示范,加强乡镇村干部教育培训;以激发、培养和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各主要环节综合协调,构成培育农民科技意识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江颉 《创新》2013,(6):102-104,111
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影响培育新型农民的因素入手,探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以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积慧 《学习与探索》2006,3(5):180-18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培育新型农民才能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乡风文明,才能在农村真正实现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5.
对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强 《学习与探索》2007,(4):134-1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持久的力量之源。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传统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道德素质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的新型农民有很大差距。依靠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能够促使这一转变的实现,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国外很多国家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借鉴国外农民培养经验,中国新型农民培养应着重从提升战略地位、加强立法进程、革新教育观念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论法治的政治意识文明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仲 《社科纵横》2009,(7):84-86
法治与人治相对,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政治意识文明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对政治意识文明功能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上的"克服"人治功能、政治参与中的"激发"功能、政治目的的"主导"功能、政治意识的"强化"功能、政治意识文明实现的"保障"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任鹏  李建明  苟颖萍 《创新》2013,7(1):96-99,1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国外很多国家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借鉴国外农民培养经验,我国新型农民培养应着重从提升战略地位、加强立法进程、革新教育观念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加速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法律文化表现出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并存的二元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在整合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法治文化的社会化.而新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应以政府为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9):83-85
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是一对相辅相成关系,公民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成熟程度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的水平。但是现实社会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发展状况中,公民意识受到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农民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岚玲  刘德 《社科纵横》2006,1(10):57-58
马太效应已造成一定的社会发展断层和社会心态失衡。农村宗法传统与小农意识强化低生产力下生存资源和心理空间的争夺;优秀人才逃离,人口素质、乡村生机与前景每况愈下。乡村仅凭自身努力已无法挣脱目前悖论式困境。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做好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重构农村教育。拓宽农村教育视野与范畴,借鉴北欧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调动城市丰富的人才资源,普及科技人文常识,启迪民智。逐步推进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2.
法治、大国意识与中国法学的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晖 《学习与探索》2006,(4):100-104
本世纪以来,法学得到中国诸多文科学者的空前关注。这是中国学人“大国意识”的自觉反映。中国要进入世界交往秩序中的大国行列,就必须在国际法律的制定中表达自己更多的主张,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当代中国法学,寻求法学世界结构中的自我。中国法学的路向是多元发展和重点突破。中国法学的多元发展已是一个基本事实,而中国法学的重点突破则在于规范法学的努力,即寻求“法律的内部知识”——法律概念、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实践指向和法律方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9):54-56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攻坚阶段的发展延续,甘肃省定西渭源县元明村注重培育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精神的农民主体意识,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正确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反哺农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以"精神扶贫"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目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尊重,其原因何在?农民为什么要参与新农村建设,又该如何参与,有哪些方式和途径?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07,22(8):34-3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农民的舆情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本文用舆情理论,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舆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探讨——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益友  张炜 《社科纵横》2008,23(11):39-40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同时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四川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新型农民的培育更为紧迫.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对新型农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四川省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然后对四川省农民素质状况与新型农民对素质要求的差距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析四川省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新型农民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当前,我国在农民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培养投入机制不均衡、培养机制不合理、缺乏培养的学习联动互动、跟踪反馈机制等等。为此,应从创新农民培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机制、形成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农民的联系互动机制等方面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苟颖萍 《社科纵横》2006,(11):2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唐萍 《学术交流》2012,(Z1):16-18
留守农民是指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懂技术有门路的人进城务工或经商后剩下的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留守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劳动技能愈来愈低,留守农民的低素质化问题凸显,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需要从加强基础教育、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加强留守农民的心理保健、引进外部智力因素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留守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要在农村实现善治.调查表明,实现农村的善治是有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其基本途径在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实现善治,要实现政府转型,要加强政府的合法性建设,提高农民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认同程度;加强透明政府建设,增加政府农村工作的透明度;加强责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农村工作的责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农村工作的法治意识;加强政府回应性建设,使政府及时对农民的需求做出有效反应;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农村事务管理的效率.从农民的角度而言,则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现代心理特征的新型农民.做到这一点,需要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