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财务腐败的内涵及其发生的根源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治理和减少财务腐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李继刚 《学术交流》2007,(10):101-104
社会控制功能发挥得如何,取决于其系统模式的选择取向和优化的评价标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控制系统模式的选择取向和优化评价标准应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目标系统化、控制主体多元化、控制手段多样化和控制方式现代化;其控制途径可分为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和文化控制。如此,使社会控制体系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规划工作带来的影响表现为:无偿使用城市土地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变;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原有规划布局产生较大冲击;随着土地需求量的剧增,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建设生态城市,应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长远性;加强法律的强制作用,依法监督,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4.
严振书  程元恒 《创新》2010,(5):117-121
社会转型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转型的视角对社会建设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研究此问题的目的较为单一,那就是为了推动转型期社会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国外的研究则倾向于对该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先入为主"的观念较为明显,有时甚至将此问题意识形态化。鉴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的不足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钊 《唐都学刊》2003,19(4):79-8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弱势群体,是做好救助工作的基本前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支持与保障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转型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的基本特征。政治生态的变迁与政治体制间的冲突性张力,事实上构成了继续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目标合理性和过程合理性统一的体制改革理论,采用渐进改革的模式,实现政治体制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7.
张洪江 《社科纵横》2010,25(3):68-70
伦理精神是时代道德精神的精华。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政治化的伦理精神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扎根历史":实现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转换";兼容并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汲取现实":发扬原有的社会主义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国转型期产生的负利益群体,从本质上说就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的一些人很少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利益还受到了损害的群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结构性调整是负利益群体问题日益凸显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这个问题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特殊性问题.尽管由于负利益群体的存在而产生的矛盾总体上属于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些矛盾如果激化,对社会正常秩序无疑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对这部分人进行补偿,使之和其他群体一样能够平等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与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后转型期,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转型期构建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加以完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其边缘化地位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既能够使社会工作得到发展和社会认同,更重要的是为后转型期应对贫困问题提供了积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与善恶观的变迁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善恶观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效果。本文通过阐述转型期善恶观变迁、特点以及信任危机的种种表征,指出转型期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人们善恶判断发生错位和混乱所致,并对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的善恶观重建信任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直接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握新特点,探讨新方法,与时俱进地开展学生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交换理论,既避免了个体主义唯经济论的狭隘性,又避免了结构主义无法将结构决定与个体理性选择有机结合的尴尬.本文即是在弄清了社会交换实质的基础上,通过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基础的梳理,用构建的社会交换模型分析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认为转型期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不是单纯的由"传统的"网络性交换向"现代的"非网络性交换的转型,而是网络性交换的非网络化和非网络性交换的网络化同时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并进而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的过程。从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3):117-121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由于理念的不清晰和制度的滞后,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存在的张力,具体表现为新闻自由对司法公正具有影响力,司法权力对新闻自由有压制力,这样的张力影响了二者本应具备的和谐共赢的关系。而二者之间的和谐共赢,对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力量的高效发挥,具有基础作用,十分重要。应当从新闻媒体的自律、司法权力的依法行使,以及必要情形下司法权的容忍与让步等几个方面的强化,实现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互相促进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在社会转型期 ,社区成为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交织的集合体。这些矛盾能否正确解决 ,关系到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和改革深入发展。本文以毛泽东两类矛盾学说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分析了社区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为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转型期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锐 《学术交流》2005,(12):165-167
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有了新进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博弈的加剧,给农民的政治参与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其中有中国农民自身素质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制约。正视这些负面因素,才能促进农民政治参与,保证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18.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加速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型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体制的加速转型之中兴起,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却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应该由主导性向公共服务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穆勒逻辑观反映了英国社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价值体系重建的要求,表现出人在认知与选择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在穆勒那里,逻辑既是科学认识、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内蕴着对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方式不可或缺的思想力量,具有滋养人文情怀、规约公共理性的特质,是人们论证思想、智慧交往以及理性自由的必然选择。显然,穆勒逻辑观旨在激发人们对逻辑精神的深度认知、彰显逻辑精神的公共意识、追求逻辑精神的思想价值。挖掘并呈现穆勒逻辑观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追求,对于发挥逻辑精神所特有的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的作用,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公共理性基础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琦 《学术交流》2012,(4):136-139
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视阈提炼一个综合性的理解框架,即经济学理论中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法学理论中的受托关系视角和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期望视角,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不同关系的具体体现,而管理学视角下的"行善赚钱"理论则是从企业运营角度出发的理解。基于此,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为:行政、立法及司法部门都应加强对企业外部性问题的敏感和响应程度。居民、媒体与非政府组织应积极提高维权意识,引导责任消费;企业自身应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正确处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和企业价值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