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铭文的叙述视角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要求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应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一篇铭文一般只能有一个叙述视角,若任意变换叙述视角,就会造成叙述视角混乱,从而导致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作为两周铭文中人称代词最全的铭文之一的《叔尸钟》,由于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其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情况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郑燕萍 《学术交流》2007,(4):162-165
《型世言》中的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型世言》中的语言事实说明,不同的共时平面,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是不一样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谓语,做状语是它普遍的、经常的用法。还有一些可以做补语,其中共有“极、之极、甚、异常、不胜”5个程度副词。《型世言》中有少数程度副词如“极、更、越、一发、何等”有时可以异位位于整个谓语结构前,而不紧附在它所修饰的词语前。异位不只是为了使程度副词在行文中显得突出,同时也为了加强语气。《型世言》中程度副词的这种用法和近代汉语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成分之间可以不加结构助词的语法规律是一致的。重视这些语法现象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同揭示出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以及整个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炜  刘薇 《阅江学刊》2014,(5):114-122
在汉语史上,第二人称代词曾经是个庞大的家族,鼎盛时期家族成员多达10多个,而1750年至1850年的这个一百年间便处于这个鼎盛时段的末期,自1850年至1950年间的这个一百年,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就规模而言便开始式微,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锐减,由之前的10多个减缩为三四个。这在分处于三个时点的典型北京话文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等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反映。《红楼梦》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你们”、“你等”等10个;创作于1850年前后的《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则有“你”、“你们”、“汝”、“尔”等11个;《正红旗下》中第二人称代词竟只有“你”、“你们”、“您”等3个。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陈烁 《社科纵横》2004,19(6):137-138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是很有特色的。本文从结构形式、语法功能等各个方面对《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作了详细比较 ,从而可以看出《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在继承《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的特点的同时 ,又有一些新的发展的。这对于认识近代汉语的实际面貌 ,探索近代汉语 (尤其是北京话 )的发展脉络 ,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诸多仿作中 ,《儿女英雄传》颇为独特。它无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还是寄托理想等创新尝试方面 ,都打上了《红楼梦》的烙印。然而 ,这部仿作与原著相比 ,仍存在很多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作者文康因“有憾于《红楼》” ,遂使“英雄儿女之概 ,备于一身” ,塑造了何玉凤式侠义兼柔情的英雄。对于这种描写 ,前人从不同角度曾做过批评。《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与“崇武尚侠”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而不能仅仅归结为时世或所谓“民族劣根性”。  相似文献   

6.
北京话敬称代词“您”考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定量的方式考察了《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小额》等早期北京话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认为表敬代词"您"应是从"你老"发展而来,但并非直接由"你老"(nǐlǎo)脱落元音而成。它先在《儿女英雄传》中以非自由语素的形式存在于"ni-na"(你那)中,到了《语言自迩集》中才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取得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地位并拥有了新的汉字形式"您"。整个过程可概括为:你老(nǐlǎo)>你/您纳(ni-na)>您(nín)。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您"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7.
《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疑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个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论衡》中的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发现:《论衡》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前期相比,基本没变;但有些个别词(如“或”)的语法功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有的(如“是”)指示功能渐趋衰亡而其他功能日益发达;有的(如“此”)作用进一步扩大,使用频率增高。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新的语法现象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赵春辉  洪红 《学术交流》2012,(3):131-134
清代传奇《草木传》的作者并不是蒲松龄,系后人伪托。依据《草木春秋药会图》中邱世俊《序》和作者《自叙》及相关方志文献,可认为《草木传》的作者是郭廷选。郭廷选,字秀升,山西壶关人。该传奇是依据汪价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改编而成的。郭廷选创作该剧,一方面以戏剧见才学,庋藏其博物多识和医药学问;另一方面略以寄慨,寄托其"立功勋"、"定华夷"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10.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的体系。《尚书》语体的常规是使用单音节词、使用散句、句不协韵、语义直陈,《尚书》语体的偏离是使用复音节词、使用整句、部分协韵、使用比喻。在常规与偏离的对比中,《尚书》简质而不刻板的语体风格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2.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3.
孙启友 《学术交流》2012,(Z1):121-122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产生于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在内容题材与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刘勰曾把它推崇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今人章培恒则认为:"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古诗’可以说  相似文献   

14.
许文茹 《社科纵横》2007,22(5):162-163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通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故事常常由第三人称来叙述,其中插入第一人称的侵入式叙述。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大量使用了侵入式叙述,这一写作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冯内古特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夏薇 《创新》2014,(3):98-103
《红楼梦》的传播、接受史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观,而"题红"、"咏红"诗则是奇中之奇。题咏之中,还有一种集句诗也令人刮目相看。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人竟以诗中难度最大的七律体集成130首大型组诗,雍容华贵地歌咏、评说小说《红楼梦》,而且别出心裁地以书中次要人物香菱为见证、象征与线索,写得扑朔迷离、含蕴厚重、哲思悠悠、气象万千。这就是新发现的红楼梦》评论中诗评的力作——《甄女词》。  相似文献   

16.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仇昌祚《漪园集》一部,其中有《西游记序》一篇,为诸多《西游记》资料汇编著作所不载,亦未见其他论著征引。该文约作于清康熙间,所序者为闽斋堂刻本,序文部分明显延续了明代以心学释《西游记》的传统,将取经故事视为由放心到收心、由作魔到灭魔的过程,而窾言部分则体现出偏向原儒的倾向。该序对《西游记》的审美特征亦颇有见解,还对闽斋堂本《西游记》的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8.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9.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2,(5):106-111
《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由凡入圣的晁夫人是儒家博施济众、仁爱为本的理想化身。晁梁最终选择以孝子终身的生存方式 ,显示出儒家血缘伦理道德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晁源、狄希陈与薛素姐的两世孽缘则表明 ,《醒世姻缘传》消化吸收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无非是要强调儒家仁义纲常为本的伦理道德设置不容践踏。作者在神道设教中弘扬儒家道德理想的主观意愿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的写实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萍 《唐都学刊》2002,18(1):39-41
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视角模式看 ,《史记》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 ,局部采用限知视角丰富叙事层面 ;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 ,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