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国际形势向着利于西方的转变,西德政府围绕统一两德的政治主题,提出了“文化国家”的国家战略,而此时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大受欢迎,契合了西德“文化国家”战略。尧斯从艺术接受出发,突出艺术受众“期待视野”对建构个人审美愉悦的重要性,“人民性”成为审美的核心。在更深远的方面,尧斯接受美学思想也符合东德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和东德民众的审美意识,在东德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刘居安 《社科纵横》2005,20(2):30-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具有四项基本功能:启动功能、维持和强化功能、选择功能、触媒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功能,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作家展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场面,只不过是渲泄他的思想感情的媒介、传达那些活在他心灵深处的珍贵的东西的载体而已;作家只有通过它才能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理解、体味和思考带向外界,进入读者的审美领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很难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介绍了周作人所受的传统文学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接受西方美学,构成以蔼理斯学说为主的美学体系,形成自由表现自我、追求和谐自然、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调和统一的美学特征。但是,在周作人美学思想中又有一对基本矛盾,即“审美的功利性”与“审美的超功利”,他一生思想多变,其美学思想却一直在这对矛盾中徘徊。周作人的这一矛盾也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张苏敏 《创新》2010,4(6):123-125
党报的传播活动是以接受为目的的,党报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功能须经读者阅读才能完成。接受美学中与新闻传播有关的主张对党报传播的理论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在党报传播创新的实践中,也体现着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酷爱托尔斯泰并继承托尔斯泰艺术传统最有成效的小说作家。他之所以酷爱托尔斯泰,是由于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文学潮流,对于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国文学现状、个人志向、美学爱好全面分析的结果。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的“为人生”“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艺术创作上的史诗般的广阔和雄伟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薛敏 《唐都学刊》2006,22(4):142-145
文学接受受文艺思潮影响甚大。当代,由于文艺政策的不同,引起创作和理论发生转换,由此导致近半个世纪的文学接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象即从接受动机来看,现实主义接受是当代文学接受的主潮;从期待视野来看,当代文学接受主潮的主题意蕴由宏大走向私人化;从文化传播来看,当代文学接受呈现出由封闭、一元、被动到开放、多元、主动。正是接受与创作主体的互动关系,推动着文学不断向前,从而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更加契合时代精神的、更加符合文学和人的内涵的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大体齐备,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不仅要从中国古代的哲学与诗文中去寻觅,更要从古代的诸多艺术中去探微。中国的书法艺木乃是表达情操与美感的民族艺术,是一门最独特的民族艺术.书法的美学思想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基本范畴,可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  相似文献   

11.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处于中国近代和现代之交的宗白华(1897-1986) ,是一位对中国美学卓有贡献的美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相交之际,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剧裂动荡、危机四伏,新社会的曙光初现的时代;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遭到东渐西学的挑战,中西文化撞击、矛盾、冲突和融合的时代。如是的历史、文化背景,给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早年就学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精神,为新社会的诞生、为民主和自由呐喊;20年代初赴德国学习哲学、美学,回国后,能“以丰富的中国古典学业为基础,深入探索欧洲文学的神髓,继而反射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从而“能在清澄通明的思维中,毫无保留地为传统文学点出诠释欣赏的烟火。”他主要的美学论文即写作于此时,这些美学论文(重要文章大多收入《美学散步》一书)奠定了宗白华在中国现代美学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位置,而且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1921年被鲁迅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译介高潮,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第二次译介高潮。多次翻译不仅确立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经典地位,也反映了中国译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体验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其根基在于他对世界“差异相”的本体性把握。他的美学研究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确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差异感和位置感。通过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神游”与“逼视”两种艺术经验的分析,宗白华发现了中西艺术美学各自独有的路线与境界,提炼出诉诸听觉感受,并极富包容性的“流韵”范畴,它华彩流丽、端庄有序,是独具本土特征的审美中国范型。他以此反观西方近代以来的艺术和美学,突显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图式。这种探索在中西文化矛盾依旧尖锐的今天,无疑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影视化接受:文学不能承受之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兆文 《唐都学刊》2004,20(5):103-105
当代文学的影视化接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文学作品一经"触电"而迅速流行,但是文学在受众数量上的扩大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影视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大众化要求,造成了文学文本想象空间被挤压,掏空了文学的诗性和美感,使文学本性中的崇高越发不能承受影视化接受之轻。而"解决之道"有待于影视创作者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历练、受众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接受期待的调适以及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克列姆辽夫是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学家,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音乐美学问题概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被引进后,掀起了国内美学界对音乐美学这一概念的思考及对其思想的跟随。从前苏联革命背景可以看出,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功能意义,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其影响并在发展进程中起着刷新作用。克列姆辽夫音乐思想深受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论的影响,强调现实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他深刻抨击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认为音乐的最高范畴即为音乐形象,音乐思维则是音调因素与音乐逻辑的矛盾统一,推崇他律论思想。他认为音乐音调、音乐逻辑、音乐思维、音乐形象能够体现出民族性、阶级性、人民性、平易性、传统性,并提倡标题音乐。  相似文献   

17.
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德国文学之父”的莱辛,同每个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一样,他能立足于当时德国的历史现实来研究当时文学上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拉奥孔》探讨了德国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关系以及各门艺术的本质,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理论。他的杰出贡献就在于:战胜了死气沉沉的形式主义作风的古典主义;他以他的理论和他的创作唤醒了独立的德意志民族意识;确立了带有现实色彩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新型的艺术理想。在《拉奥孔》中,他的全部思想就是通过诗画界限这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段虹 《求是学刊》2007,34(6):135-138
蔡元培美学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进美学思想,并加以创新的产物。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其美学思想结合到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谈美学,特别重视艺术问题。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有关美学部分,对各种艺术问题的探讨,就占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对此,他有过说明,认为美学应当探讨各种艺术,这样建立起来的美学理论,就会获得完整性和明确性。因此,研究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对他的艺术理论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叔本华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文艺、音乐三大类,各类之中又依据其不同表现特点,分为若干种。这与前人大同小异,并无根本的区别。值得注意的,则是他的艺术分类原则,以及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特殊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冬梅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从强调"读者中心"到"为什么要以读者为中心"以及"如何实现和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最终推导出文学史不应该只是作家史、作品史,而应该是包含读者接受的历史和社会性的接受美学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是文学接受者的文学史、批评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思想史,也是人类的艺术史;文学史不仅仅是属于历史的文学史,也是当下时代的文学史.推倒文学的围墙,让文学接受者与文学本身对话,让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对话,让当下时代与历史对话,应重新编写我们当下时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