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丽红 《创新》2008,2(1):99-103
委婉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的构造手段有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语用手段等。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语通常通过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介词词组等词汇,以及过去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委婉否定、否定语气弱化等时态、语态这些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20世纪20-30年代和70-80年代的疑问句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发现:两个时段四类疑问句使用频率的排列顺序同为: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两个时段同类疑问句使用的频率略有不同:带"吗"类是非问句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语调是非问的使用频率却升高了;"非疑问形式 呢?"问句在两个时段的使用频率均很高;叹词问句有扩大增多的趋势,带"何"反问句则呈现萎缩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疑问句进行分类和研究时要参考各类疑问句的实际使用频率及其真实语料;考虑将"非疑问形式 呢"问句列为第五种疑问句;叹词疑问句至少有6种类型是前人未曾论及的,应根据其使用频率考察其代表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疑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个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4.
古铜器铭文中有些词语出现频率很高,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谈谈个人看法。 一、对扬……休。 “对扬……休”在古铜器铭文中的用法,常见格式有如下几种: 1对+名词+休。如亳鼎说:“敢对公中休”。 2扬+名词+休。如小臣宅彝说: “扬白公休。” 3敢+对扬+名词+休。如静殷: “敢对扬王休。” 4敢+对扬+名词性结构+休。如颂鼎:“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 这四种格式,3应视为典型格式,1、2应视为3的省称, 4不过是把中间名词部分扩大了。 分析这四种格式,我的结论是: 第一、“对扬”不是联绵词,也不可能是外来语,因为它可以析用。 第二、。“对扬”前…  相似文献   

5.
蔡璨 《社科纵横》2006,21(5):158-160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汉语法律文本中的起诉书的进行了文体分析,以扩展汉语法律文本的研究范围,为起诉书分析提供了借鉴。从语域的三个方面及语言的纯理功能角度,用量化的方法分析了现实语料,得出汉语起诉书主要是通过概念功能中的主动语态和及物系统体现物质过程,人际功能上利用表情态的动词和称谓突出语气和权位关,并通过词汇衔接来构建的行业性语篇。  相似文献   

6.
曹爽 《社科纵横》2009,24(3):93-95,98
通过和普通话对比,认为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着特殊的句法特征:修饰形容词时,在使用范围、重叠形式、与"的"的搭配、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和普通话程度副词"老"存在差别;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能够和否定副词"不"连用,构成两种否定形式。语义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含有情态义,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语用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否定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通常把包含否定词的句子称为否定句,但否定形式不一定表示否定意思,肯定形式亦不一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本文旨在讨论暗含否定结构,即:肯定句中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一般否定概念;用介词或连词表达一般否定或排除否定;以及短语动词、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其他短语所表示的否定概念,以期帮助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否定呼应形式的逻辑辩证李凤直一般的逻辑著作,包括大中专逻辑教材,均将具有“不……(就)不”这种格式的假言命题划归到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中去,并且认为“不……不”是表达必要条件的逻辑联结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和划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否定呼应形式的假言命题(判...  相似文献   

10.
以貌取人谈     
人们在交际应酬、识人用人乃至恋爱结婚中,都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一种现象——以貌取人。以貌取人,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现象,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的理智所否定。但为什么回展否定而又否而不定?这里头的文章,值得人们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在我看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缘由:人类表美的天性,是人们以动攻入的主要用国。不论什么人,不论其智力如何,也不管其教育水准和财产状况怎样,趋美避丑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东西,因此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说。人们追来赏心悦目的美,是相当自然的。使姑娘追帅小伙,酷小伙追靓姑娘都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1.
先看下列例句: A1.靠着点儿窗户!2,扶着点儿桌于! 3.想着点儿我。 4.拿着点儿什么? B1,开着点儿窗户! 2,抬着点儿头。3.挺着点儿胸。 以上A、B两组例句都可概.括为“V着点儿O”句式。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初看起来,除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不同外,A、B两式在语法关系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动词+着+点儿+名词”。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A、B两式反映的语法关系有很大区别。 一、A式中的“点儿”已失去作为量 词的意义,而虚化为表示带有提醒意味的祈使语气的语气词。观察A式中的“点儿”并不是限定“V”代表的动作…  相似文献   

12.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最难以弄懂弄通的。自从60年代,毛泽东讲三大规律可以归结为对立统一一个规律以来,人们研究辩证法,在对立统一规律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不少人把精力用于对肯定、否定的对立统一的阐述上。有的同志甚至主张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合并到对立统一规律中去,有的人虽不赞成合并,却主张改其名为肯定否定规律。这些是否合并或要不要改名换姓的论争,由于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意义,后来也就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现行否定观就没有疑问了,就不再探索了。相反,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发现现行否定观存在很多误区。认真分析和探讨这些误区,将会使现行哲学的否定观更加充实、完善,更加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将会使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周晓林 《学术交流》2006,(9):140-144
元末明初《老乞大》《朴通事》中的“那”字类疑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是非问句和表示反诘的是非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吗”。另一类为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句中疑问语气词“那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呢”。以上看法对前贤的观点作了补充。从历时角度考察,使用“那1”的疑问句至迟在魏晋时期已出现,使用“那2”的疑问句至迟在宋代也已出现。“那”字类疑问句在元代和元末明初使用频率较高,但它在明代以后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14.
一、专用词语的作用文秘写作专用词语,是在文秘写作中运用频率最高、实用性很强的词语。这种词语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范围,已经形成了文秘写作约定俗成的专用固定词语,具有独特的表达作用。文秘写作专用词语在文秘写作文体里有特殊的含义,易于被机关办理公务人员理解,在行文中也有其特有的表达功能和作用。从事文秘写作,切实地掌握和准确地运用文秘写作专用词语,会增强公文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收到行文明确简洁的语言效果。文秘写作专用词语有事物涵义的确定性,言简意赅,一般难以用现代汉语词汇  相似文献   

15.
英语表量结构Num+N1+of+N2中的N1是表计量单位的名词,和数词及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英语表量结构中的不少单位名词和汉语中的喻体型量词一样,能充当喻体,构成简洁的隐喻。喻体型单位名词对物质名词、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进行计量描述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作用和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这里谈的“有以……”、““无以……”,是指“有以”、“无以”的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两个相对的固定格式(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未有以应”。和《列子·汤问》“智叟亡(无)以应”两例中的“有以”、“无以”。)这两种格式古汉语用得较广泛,而各家的训释很不一致,且都有可商之处。本文在吸取认为各家可贵之处的基础上谈个人看法,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7.
谢亮 《社科纵横》2004,19(1):108-109
以往论及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时 ,固定话语模式表达下的历史信息误判都认为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是主观社会主义。这明显有违史实。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山先生都进行了深层思考 ,他对二者的肯定和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否定与肯定的相互联系更易使我们看到 :孙中山是把二者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他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8.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19.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一+量+名”结构表指称的现象,已引起语法学界的注意.本文着重探讨“一+量+名”结构表指称时的语义所指问题以及该结构所具有的语用价值,并就“一+量+名”结构表指称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