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形容词问卷研究方法,科学地调查了重庆市九所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401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大体上没有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共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某综合性大学新生共1 498人进行卡氏16种人格测试问卷(16PF)和数字搜索能力测验(FST)测试,大学新生按照是否是独生子女分为研究组(独生子女组)和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应用多功能心理测量仪(DXC~IV)收集数据.结果表明:与非独生子女组相比,独生子女组16PF兴奋性得分明显偏高(P<0.01),而有恒性、忧虑性和自主性得分偏低(P<0.05);FST得分明显偏高(P<0.01).认为独生子女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辅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总和,是个体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家庭作为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特别是不成熟人格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针对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挫折耐受力低、认知结构片面化的特点,家庭对独生子女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能包办代替、过分监护。要正确处理好管束、期望、教导、关爱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对独生子女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方法:从潍坊医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随机选取的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结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性别满意度差异显著,女生的满意程度高于男生(M女>M男);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得分高的大学生人格得分更高,人际关系满意度得分更高。父母惩罚严厉与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高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低。结论:目前,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外向的大学生宿舍满意度越高,越有敌意和仇视的人满意度越低。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南京、镇江两市210份祖辈对独生子女教养的行为和意识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说明独生子女的祖辈对独生子女的学前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对独生子女家庭德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概念及其特征、家庭德育概念及其重要性、功能、方法、特点、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引起全社会对独生子女家庭德育问题进行关注和重视,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父母应该依据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建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应该有威望但不专断;倾听孩子的观点,将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予以施加,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一些决策;让儿童注意其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和别人关系的影响,体会自我控制的意义;促进儿童价值系统的发展,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看做能影响周围人和事物的有价值、有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9.
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1 789户首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数据,描述独生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自理情境养老方式的选择.从调查结果看,选择6种居家养老方式的累计高达71.17%,选择3种社会养老方式的累计为25.95%,社区托老仅占2.56%,其他方式占0.33%.进而分析不同养老方式所需条件,提出未来养老方式构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独生子女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分别从独生子女与社会、家庭及教育的关系作了大致的分析,并对未来的独生子女现象作了展望,提出了改进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低生育水平、快速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独生子女化的现实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的共同关注.在抽离配偶支持的情况下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儿女对养老的压力感受来分析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体力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应从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范、鼓励和扶持老年人自养等方面去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家庭结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者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研究着眼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分析.主要探讨"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作者对现有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对比分析了各家学说,认为应当尽快构建与新的家庭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备受社会关注。舟山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好的城市,独子家庭比例较高。家庭规模缩小,传统家庭赡养功能被削弱,加之社会养老准备不足,"空巢"现象突出、养老产业滞后、医疗护理服务缺失等,造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弘扬传统敬老美德,保障老人正当权益;改变传统养老的陋习,创新养老模式;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全面推进"银发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开发并利用老人发挥余热。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资源稀缺性的家庭类型,分析了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及其根本原因,并提出在嫁娶婚、招赘婚和两家并一家这三类不同的婚姻形式下,家庭成员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情况不同,婚姻成为独生子女家庭资源重新分配的一个重大事件,涉及到与另一个独生子女家庭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影响婚后两家间的关系以及代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间的婚姻是一种婚姻策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精简版(DASS-21)、家庭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养育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影响显著。在家庭养育方式中,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在人格因素中,精神质、神经质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内外倾、掩饰性与大学生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2.人格在家庭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可从塑造高质量家庭氛围、加强学校针对性心理辅导与教育、提高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淄博地区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地区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身体素质方面有着共同的一般发展规律;同时由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某些方面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独生子女比较重视营养、体格比较健壮、体育达标率较高等。根据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身体素质发展上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家庭和学校应当共同努力,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培养身体健康、体格健壮、运动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报表,根据出生总人数与该项人数之间的逻辑关系,首次系统地对1980年以来江苏省出生的独生子女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2010年前可能新增的独生子女人数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将给江苏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而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风险和家庭结构的缺陷,必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系列风险。该研究对控制因独生子女引发的新型家庭和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析生态人格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道德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与其他道德人格相比较,生态人格具有自身突出的特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统一,生态智慧与生态体验的统一,生态尺度与心态尺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健康的道德观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共同的心态主流 ,同时 ,二者之间的道德心态也存在明显差别 ,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开放意识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独生子女是与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一代特殊人口。而由一代独生子女所引发的众多社会现象,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正在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的、深远的、长期的影响。本文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代际伦理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以及家庭实现代际和谐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构建出“独生子女家庭”和谐的代际伦理关系.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