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自幼聪明好学,"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一,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原因,一是和女皇童年所受的家庭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二是自她14岁人立后长期接受唐宫廷文化氛围的熏问.武则天的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素养武则天貌美多才,机敏能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武则天崇尚诗文,倡导君臣唱和,里按竟赛,对于佳作予以厚赐.如"夺袍以赐"的故事就曾传为历史佳话。《旧唐书)卷190(宋之问传)载:"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间诗成,…  相似文献   

2.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女性象武则天那样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内,受到过如此众多的褒贬扬抑,评析议论。对她大施刑杀的千秋功罪,历来更是毁誉交加,众说纷纭。旧史说她“诡险”“专恣”,“阴忍鸷害,肆斩杀怖天下“。翻开《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只见“杀”字连篇,贯穿全文(约出现五十多次)。她的统治,也被贬为“武氏之乱“或“武氏乱政”。今人则较全面地评价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对她的杀人功过,较多地肯定了其打击门阀士族旧势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亦指出其杀人之多滥残酷。但对其消极的社会历史影响似尚评析不多。本文试就武则天诛杀政策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3.
历文 《今日南国》2006,(5):47-47
中国的封建皇帝,称为天子,居九五之尊,对于臣民的生命财产有生杀予夺之权。其近者如左右群臣,远者如百姓黎民,稍有不慎,触犯了皇室种种忌讳,就会大祸临头。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忌猫。武则天忌猫事出有因:她曾将太子之妾萧良娣囚禁下狱,萧良娣对她的残暴行为恨  相似文献   

4.
北宋李觏所著《周礼致太平论》中的《内治》七篇,集中就《周礼》有关宫室职官及其职掌内容展开议论,从而引出李觏对历史上的帝王生活、宫廷政治及后妃伦理,乃至民间百姓的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的记忆与后妃之德、宫禁制度复古主义的诉求、后妃之教与后宫生活的禁忌、后妃的礼仪角色、皇亲国戚之女的伦理规范、昏礼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既可见李觏从传统儒家的"齐家"思想出发,结合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阐明和发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和"家不齐则国不治"之道理的思想倾向,也可见李觏对礼学经典诠释的别样风格。字的训解有误。从甲骨、金文字形和相关的字音材料来看,它的正确训释应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忌猫。武则天忌猫事出有因:她曾将萧良娣囚禁下狱,萧良娣对她的残暴行为恨之入骨,发誓说:“愿阿武(则天)为老鼠,吾为猫儿,生生扼其喉!”这话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萧良娣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武则天也从此开始恨猫、忌猫,把养猫看作是“不祥之兆”,并下旨宫里一律不准养猫。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她与佛教关系密切,有着不解之缘,其母杨氏信奉佛教 使她从小便对佛教有所了解,入宫后社会风俗的影响以及后来入感业寺为尼的经历使她与佛教逐渐结缘。随着对佛教的感情 日益加深,她开始大力扶持佛教。她多次迎奉佛指舍利、翻译佛经、兴建佛寺塑佛像,使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佛教也对武 则天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为她革唐为周制造舆论,佛教在她建立武周政权后继续为她巩固统治服务。武则天与佛教相互作 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洛阳东南约 6 0公里处的汝州温汤 ,是北魏、唐、金诸代的皇家温汤 ,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后妃经常前来洗浴。特别是女皇武则天率群臣在此洗浴 ,饮酒赋诗 ,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和文物遗迹。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载入史册。古往今来,多少贤哲给予她褒贬不一的评论,但即便是近几十年所撰写的武则天传记也很难冲破种种樊篱,对武则天及其时代以全面、公正的评价。杨剑虹教授的新著《武则天新传》则是一部试图撩拨重重迷雾,全面展示武则天及武则天时代的著述。《武则天新传》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叙了武则天及武则天时代。以往的武则天传记偏重于武则天性格的叙述,或局限于政治活动的评叙。《武则天新传》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不仅叙述了武则天一生的重大活动,而且用大量笔墨展示了武则天时代的全貌。作者虽未言及武则天时代这一概念,但他不仅论述了武则天在位前后(包括唐高宗时期的参政、临朝称制、大权在握几个时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改革措施等方面的种种努力,专题研究了武则天时代巩固边防和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还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9.
张同胜 《南都学坛》2011,31(5):64-67
考论汉代后妃之形貌,应该依据汉代史料,而不是依据《汉宫春色》《汉杂事秘辛》等晋人、明人小说家言;应该对汉代内部审美观变革进行历史的审视和划分,而不是笼统地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一时代之审美观决定了彼时皇宫采选、聘纳妃嫔时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可推知汉代后妃的形貌究竟如何。汉代皇宫内审美观有明显的变迁:西汉皇宫审美观受楚地风尚的影响甚大,而东汉尤其是永平十年之后其审美观开始受佛教法相说之影响。西汉后妃形貌之审美,似多以细腰、纤瘦为美,而东汉后妃形貌的审美,则在传统审美观的基础之上,受到了佛教三十二法相、八十好之"面如满月"、"耳大垂肩"、"鼻高且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武则天的评价问题上,许多学者对其用人政策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武则天有识人之鉴,善于选拔人才,务取真才实贤。笔者则认为,武则天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广开仕路,放手招官,这不仅给她统治的王朝造成了混乱,同时破坏了唐朝初期的选举制度,开启了有唐一代的冗官政治。兹就武则天推行冗官政治的背景、表现及其造成的影响略陈管见,以期指正。一武则天时期冗官政治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其发展过程的。武德年间,天下初定,百事待举,官员不充。官吏的选举没有固定制度,存在着较为混乱的状况。对此,杜佑曾有记载:  相似文献   

11.
叶赫那拉氏后妃在清代历史中举足轻重,她们中的一些人作为清代皇族的后妃,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三皇后中的慈禧太后影响了整个晚清历史,而对她的评价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本名瞾(唐中宗时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故史称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是太原地区的木材商人。隋末时参予了李渊的军队,到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起李唐王朝以后,武士彟也成了唐王朝的功臣,做过利州都督及工部尚书等官。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被唐太宗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唐太宗死后,被迫入感业寺为尼。公元六五○年,唐高宗再度接她入宫,立为“昭仪”。六五五年,被立为皇后,开始参予朝政。公元六八三年,唐高宗死,中宗继位,武则天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六九○,她改国号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到七○五年病死,享年八十二岁。  相似文献   

14.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不论她的功过是非如何,在有着压制女性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她敢于撩掉垂帘听政的幕纱,以一个女人之身虎踞皇帝的龙榻,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谜。武则天的成功,除了她善于利用当时的客观条件、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崛起的历史发展趋势外,还应该说,与她的个人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我们不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她的性格特征,就很难对她做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皇太后执政的事情。但作为一个皇后,当皇帝在位时,就临朝执政,皇帝死后,又正式做皇帝的,却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对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孔孟之徒总是用最恶毒、最污秽的语言,咒骂武则天是“狐狸精”。而历代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则称赞武则天是“圣后”、“明王”。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评价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呢?最近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了初步探讨。仅就有关武则天的几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武则天与忠孝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对武则天的研究,采用文献解读和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忠孝观念的角度探讨武则天的政治命运.认为忠孝观念对武则天的政治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武则天是一个忠孝观念的倡导者,她虽然利用忠孝观念获取和巩固了帝位,但她在忠孝观念的束缚下不得不让位于李唐王朝,未能实现延续武周王朝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评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六二四——七○五)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执掌政权的半个世纪中,尊法反儒,推行法家路线,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历代儒家出于其反动阶级本性,对武则天进行诽谤和污蔑,流毒非浅。今天,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研究武则天,肯定她的进步作用,把被颠倒了的历史颠倒过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一部研究武则天及其时代的新著──评《武则天新传》王大胜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载入史册。古往今来,多少贤哲给予她褒贬不一的评论,但即便是近几十年所撰写的武则天传记也很难冲破种种樊篱,对武则天及其时代以全面、公正的评价。杨剑虹教授的新著《武则...  相似文献   

19.
李君羡谋反案件发生于贞观二十二年。但是,在武则天时代,为了武周革命的论证需要,武则天朝廷同意了李君羡后人的解释,认为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这一说法在武则天时代写入唐朝的国史,并被后代史书如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沿袭,流传甚广。《资治通鉴》不仅沿袭这个说法,还把李淳风劝杀的故事也纳入李君羡案件的解释中,从而完成了李君羡案件的再度阐释。本文仔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遭遇的阐释历程,认为除了武则天政治的需要以外,古代历史学家的政治天命观念也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她一生度过了82个春秋,究其养生之道,赏花观草不失为怡养天年的一个主要方面。 武则天是个赏花入迷的人,她自称“督花大王”,尤爱牡丹。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写道,武则天“因素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