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洋务纲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有没有纲领?共纲领又是什么?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我认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运动的纲领。所谓纲领,一是指起指导作用的总原则,二是要有一条主导路线。斯大林曾说:“没有主导路线的纲领就不能算作纲领”(《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二一五页)。仔细思忖,上列十六个字却正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和贯穿始终的一条对外、对内的主导路线,它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把它看作纲领是相宜的。本文试图对此纲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影响其全程,并可作为其指导思想的东西是什么呢?近四十年来,许多论者都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所表述的思想。他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投其所好”的解释,说什么“中学为体”是“作为洋务运动的目的”,即“死保封建体制”,而“西学为用”只是“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含义”,其全义并不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而且,“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来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这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变成了一个“反动的口号”。因此,洋务运动也随之变成了反动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异,把变法视为纲领不妥。李鸿章的变法是要改变清廷的某些旧法度,要求对科举制、军制和官制作某些变动。李鸿章变法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影响。军制和官制改革是使兵为将有,疆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造成封建割据势力膨胀,对外战争调度失灵。不管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还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化的纲领,中国不可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有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一八六一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到一九○一年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而结束。这一年,清廷发布“变法”上谕,推出了“维新新政”。一九○五年九月,清廷又颁发了“预备立宪”上谕,准备“仿行宪政”。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清政府实行的这几次时间上前后衔接的改革措施,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洋务运动、维新新政、预备立宪前后嬗递的思想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体西用”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互相矛盾、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企图用新的更有效的手段维护其统治,然而最终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潮流裹胁而去这一历史景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写照。十九世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侧面,是早期维新派(包括冯桂芬)和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作出了成绩,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推敲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夏东元同志的文章《洋务运动发展论》。文章在论述“中体西用”思想时写道:林则徐、魏源所提“师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发展阶段、思想来源、本末观及其具体主张 ,并对他的三个“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认为郭氏是洋务运动中最为激进的思想家 ,并孕育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但总的说来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10.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迅速加深和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已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课题。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经营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举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经营项目最多、花费心血也最多的李鸿章,无疑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最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12.
一、议论诗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以抒情为主的诗,是抒情诗;以叙事为主的诗,是叙事诗;那么,以议论为主的诗,可不可以称它为议论诗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清人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而集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陈迩冬先生反驳说:“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  相似文献   

13.
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洋务思想,是指决定和影响洋务运动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导思想,是1860~18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规定着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归宿,影响着洋务运动的全过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洋务思想并作出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弘扬中华文明与吸收国外文明结合起来,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新修《辞源》第二册1067页“仿佛”条下说:“大概相似。同‘仿佛’,‘髣髴.《楚辞》宋玉《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唐李白《李太白诗》中《赠崔郎中之金陵》:‘登高望浮云,彷佛如旧丘。”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仿”字下列了三个义项,其第二义云:“[仿佛]好像,似乎.杨雄《甘泉赋》:‘犹仿佛其若梦’.又写作‘彷佛’.”准此,“彷佛如旧丘”和“犹仿佛其若梦”两句如何解释?“仿佛”跟“如”和“若”岂不重复了?查《说  相似文献   

15.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核心问题 ,它是清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追溯“体”与“用”的历史渊源 ,可以了解中国士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以及他们“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从 1 9世纪 60年代 ,一些有识之士就相继阐述过“中体西用”的思想 ,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现实背景的演变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加剧而变化。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明确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主张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 ,谈“中学为体”实则提倡“西学为用”。它成为甲午战争后的一种“流行语”,主要流行于文化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7.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始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其指导思想,为西学东渐创造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首先,这种思想的提出,有极强的针对性。有清一代,在学术上,嘉庆、道光后,学术思潮趋向于西汉今文学,西汉今古学之争笼罩着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在政治思想上,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有一大批顽固派仍盲目自大,对西学不屑一顾。面对强大的反对派势力,洋务派首先阐明:中国处于千年未有的变局。并强调: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之上,所不及的只是“火器”。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靠传统的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18.
马多多 《北京纪事》2017,(10):88-91
“‘同志’这个词怎么就成了特指同性恋了?”2014年7月的一天,76岁的张光荣对记者抱怨说,前些天看到了一则新闻,标题是《网恋“同志”开房,乘机盗窃被判刑》.看了文章才知道,文章里的同志指的是同性恋.“我希望报社能呼吁一下,别乱用‘同志’这个词!”张光荣又气愤又悲哀,“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拿‘同志’代称同性恋?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同志’就变成同性恋了?”在张光荣看来,“同志”是一个很亲切的称谓,“这样用真是让人气愤.”  相似文献   

19.
丁页渠先在驳斥王氏学派提前宾语复指说时曾经这样断言:“至于‘之为’就更说明问题了。如果硬要把‘之’说成‘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那么‘为’又该作何解释呢?翻遍古书,恐怕也难找到‘为’作代词的例证。”古书中的‘为’到底有无代词的例证?笔者不敢先断是否,还是让史实来回答吧。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于“中体西用”,长期以来在史学界是持否定态度的。近10年来,这一态度有所变化,在否定“中体西用”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它在中国近代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作了某些肯定,立论中肯、谨慎,但仍嫌不足。笔者认为,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这一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全过程及其影响,对“中体西用”应作出进一步的肯定。一、“中体西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在欧美蓬勃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法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迅速进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政权,但其工业革命业已开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