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纪的转折和社会的转型带来文学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转变,城市文学在表述策略上也逐渐贴近世俗,表达新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学所折射的生存观念及叙事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以及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未来文学的趋向等方面,构成了世纪末城市文学的文化时尚,并对当代文学叙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春平 《宁夏社会科学》2009,(4):159-163,175
“新生代”的崛起与分化作为新世纪以来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如今已逐渐被主流文学史接纳,但这一现象本身所蕴合的意义却包含了现象学、文本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重意义,通过对“新生代”现象的解读则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透视当代文学所遭遇的新的历史语境转型的视野,进而探幽文学审美观念的新变,以及当代文化在对文学解构、传播、建构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重新定位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3.
论消费社会的叙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09,(6):161-167
消费社会是当下文学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整合下,传统的小说叙事开始转型,面向市场写作成为文学边缘化时代的价值反拨,转型后的小说叙事以日常性和平面化为叙事特征,以欲望与趣味作为迎合消费阅读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化工业”下的当下文学论争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小禄 《天府新论》2006,(2):145-147
结合网络在当下中国的超常发达,运用"文化工业"理论剖析当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学论争的特点,指出"文化工业"下的商业资本的统治本性淹没了文学所必需的创造个性和文学论争所必需的独立公正立场,使得环绕著作权和名誉权的文学论争成为当下"文学"场的可怜点缀和可笑搭档.  相似文献   

5.
希腊文学以其简约的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美学风格浑然一体,展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伦理文化,表现了最完整、最完美的人性。“崇高”是希伯来文学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一方面与文学所表现出的宗教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学的民族性有关;与注重理性和现实物质生活的希腊文学相比,希伯来文学注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双希文学是人类最具魅力的文学遗产,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成为影响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文化背景和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仿真语境中,看到传统的文学现实性理论之弊端是必要的,认清它的形而上学依据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理论之用应该只在于其方法论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文学,理解文学所展示的无边的生活与复杂的人性.让理论走下神坛,让文学亲近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还要为文学向我们展示可能的世界留有一方领地,这是每一位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7.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王岳川 《云梦学刊》2005,26(2):143-143
我欣喜地看到.欧阳友权教授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观照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欧阳教授牢领的中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团队,不仅在网络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做出了理论体系性反思,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相当的成果:最先在高校建立“网络文化研究所”,第一个获得省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9.
晋桂清 《理论界》2006,(9):196-197
复仇文学所表现的复仇手段和复仇方式,与作品对复仇目的的揭示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的复仇文学中,复仇观念和复仇态度的变化常常导致复仇方式和复仇手段的变化;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衡量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的尺度几乎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实际存在、不断赓续并相互影响着的文学本身,而人类文学的发展则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所谓纵向发展,是指文学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文学自身的理念和形式也会随表现内容和审美观念的演变而变化。所谓横向发展,是指不同国家的文学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并逐渐汇聚为世界文学大潮的发展过程。文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认识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确认经典作家及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3.
试析贾平凹审美视角转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贾平凹自90年代以来在创作上审美视角的转变着手,分析其创作由审美向审丑转变的原因。文章主要从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社会转型造成人的生存异化和个人的生存体验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了贾平凹审美视角转变的原因,并以此来透视贾平凹审丑的用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文学网站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目前文学网站上作品分类情况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编辑分类标准和方法,给文学作品类型界定?读者检索阅读?编辑分类加工?网站建设等都带来不便?鉴于此,对主要文学网站作品编辑分类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网络文学作品有序分类和文学网站编辑建设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46-150,160
目前的网络文学评论面临如何纳入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难局:职业读者没法启用惯常的文本批评方法;媒介要素对网络文学流通的作用远大于作品生产,媒介批评在市场供需原则之外无所建树;大众趣味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当代市民社会的多元与混杂,专属的标准审美体系的引领作用日益式微。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借助媒介批评带来新方法,通过市场原则下的文学制作人角色带来新任务,认同大众趣味的混杂不是降低文学的品格,而是将文学拉到更现实、更接近读写真相的新位置。在表达复杂的当代经验这个目标上,网络文学批评和传统职业文学批评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努力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丰富了中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为中国当代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经验.他们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的,没有受到正规的文学训练,但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文学,网络激发了他们的文学潜能,他们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的出现冲击了当今的文学体制.对于他们来说,超越商业化,不断地更新自我,让创作有所创新和突破,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手 ,思考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与诠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硕 《文史哲》2005,3(4):35-41
诠释学是对文学作品如何进行诠释的学问。诠释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诠释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文学作品对诠释有一定的规定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诠释,历史条件的重建是应有之义,诠释的原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