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欧梅诗派是北宋仁宗天圣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为主要成员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长期的诗文唱和中他们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诗歌风貌:创作题材上取材广而命意新、创作风格上追求宋调风味、创作技巧上追求"状难写之景"和"意新语工"、创作方法上转益多师和博采众长.这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开创了宋诗的主体风格,奠定了他们的诗歌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吴大顺 《船山学刊》2004,(1):131-134
北宋仁宗时期的宋诗革新,是伴随着改革复兴的政治气候而出现的与古文复古互为表里的一次诗歌革新思潮.这次诗歌革新一方面得力于仁宗政治复兴的时代氛围和新兴士人阶层勃兴崛起的文人群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主要诗人欧梅等人的大力提倡与摇旗呐喊.梅尧臣在其中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他诗歌创作实绩上,更体现在他与欧阳修诗文唱和交往中的共同作用和互动影响上.无论诗学观念、审美理想,还是对社会群体的感召力,欧梅唱和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兰石洪 《船山学刊》2008,(2):188-191
何绍基是清代道成间宋诗运动领袖之一,他以坚实创作和深刘圃通理论推动了宋诗运动兴起和发展。他作为宋诗运动前期理论家。其理论吸收清代前中期几大诗歌流派长处,避免其不足。其诗论表现在:人与文一。标举不俗,明理养气,学人诗人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宋代相沿成习的优游唱和之风为宋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唱和诗示才过人、追慕仿效的心理动机和唱和双方互动的运行机制是宋诗新变的重要内驱力;欧梅唱和正值诗歌变革的关键时期,迎合了当时诗坛普遍要求革弊创新的社会心理,二人唱和中超越常规的新奇因素便很快得到诗坛认可,成为宋诗新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顺 《学术论坛》2004,(1):142-145
"以韵相挑,示才过人"的竞争心理和相互学习、相互追慕的崇拜心理,决定了欧阳修与梅尧臣唱和诗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上创新求奇的创作动机。欧梅唱和双方的互动效应和运行机制成为宋诗新质生成的重要内驱力,导引着宋诗向重议论、讲才学、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出对唐诗体派的继承,更多有对唐诗体派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体派聚合的自觉性,更多地接近了现代文学流派的性质。正是自觉的宗派意识,促使宋诗各体派形成明确的疆域,各派别的争疆别垒,不仅强化了宋诗革新创变的本质特征,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范式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7.
旭海 《南方论刊》2003,(3):48-50
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诗歌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主张,形成了甄别于其它诗歌流派的艺术特点.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无论从意境、人物形象抑或情愫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8.
高小慧 《中州学刊》2007,(2):204-207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的管见——与苏者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武汉大学学报》载苏者聪同志所作《宋诗怎样一反唐人规律》一文(以下简称苏文),从四方面论证宋诗一无是处。我们认为我国历代诗歌,各有其时代风貌,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但诗歌的规律是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时代风貌的推陈出新,是诗歌发展史上的必然规律,而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又各具风格。因而在诗歌园圃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绚丽的春天。唐诗自李、杜、韩、白、王、孟、韦、柳以及昌谷、玉溪等等,流派迥异,各擅胜场。他们的创作规律,岂能尽同?而宋诗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蔚为一代风貌,似未可厚非。我们对苏文所提出的四方面,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宋诗派是一个连续不断又有相当声势和影响的诗论流派和诗歌流派,本文则以诗论流派为研究对象。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康熙时期以吴之振、田受、汪懋麟、叶燮等为代表,道威时期以程恩泽、何绍基、祁藻、郑珍、莫友芝等为代表,同光时期以陈衍、沈曾植、陈三立、郑素净等为代表,形成序曲、高潮和余波。清代宋诗派理论是对明代七于派格守后音的形式拟古倾向和肤廓虚矫之弊的一种时代性反拨,由崇唐转向崇来,形成崇尚宋调、效法宋诗的强劲风潮。一、序曲:康熙时期宋诗派的理论康熙时期的宋诗派针对明代七子派尊奉盛唐亦步亦趋而大力…  相似文献   

11.
刘克庄的诗名早著,而奠定他的诗名的最重要著作是《南岳诗稿》.在从宋到清的传播过程中,这部诗稿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在明代,由于受诗必盛唐的诗学主张的影响,明人接受刘克庄主要以《南岳诗稿》为主,而有明显宋诗特点的作品则多不能接受.到了清代,刘克庄的诗歌被普遍接受,以《宋诗钞》为例,除了抄录《南岳诗稿》中的大部分诗歌外,还抄了大量刘诗中具有明显宋诗特点的作品,充分显示出清人眼光的开阔和对宋诗接受的全面性。在现当代,大约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人们似乎只注意刘克庄诗歌当中具有爱国倾向和反映人民苦难的乐府诗,而忽略了他的《南岳诗稿》和许多其他有创造性的作品,形成了刘诗接受史上的偏斜和倒退。  相似文献   

12.
唐末五代宋初 ,学贾岛为诗者难以数计 ,形成“贾岛格”或曰晚唐体的诗歌流派。此派诗人大多嗜诗如命 ,苦吟成篇。诗歌是他们的第二生命 ,是生活的唯一内容 ,他们就栖居在诗歌的家园里。苦吟是晚唐体诗人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 ,它让诗人暂时忘却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 ,从而达到解脱痛苦、安顿心灵的效果 ,苦吟的行为也表明了对语言的极端重视 ,是诗人们完成存在之敞开状态的可行途径。晚唐体诗在尚意、尚理、求新出奇、避熟避俗等方面与宋诗有着精神上的一致 ,对宋诗也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与严羽的《沧浪诗话》都是批判宋诗、标举唐诗的力作。但细绎两部诗话,它们批判宋诗的立场却截然有别。张戒衡诗以道,批判宋诗乃是基于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捍卫诗歌的风雅之道。严羽论宋诗则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批判宋诗是站在维护诗歌审美特性的纯艺术立场上。  相似文献   

14.
一、绪论(一)唐代诗歌1.唐代诗歌兴盛和繁荣的主要原因。2.唐诗发展的分期及各时期的基本概貌。(二)宋代诗歌1.宋诗的发展历程。2.宋诗的主要特征、成就及代表作家、重要流派与群体。(三)唐五代、两宋词1.词的兴起与发展、2.唐五代词的主要成就及重要词家。3.宋词的发展概貌、代表词人(词派)及其基本创作特征。二、唐代诗歌与唐五代词(一)初唐诗歌1.初唐诗歌的总体风貌。2.“四杰”、陈子昂对诗歌的革新(理论与实践)。3.律体诗的发展、形成及对唐诗的贡献(主要作家及其成就)。(二)盛唐诗歌1.山水田园诗人:①盛…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歌的审美范型一向被作为与宋诗对立的正面典范。人们批评宋诗的三大主要缺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时,往往以盛唐诗为鉴,因而盛唐诗给人以有情韵没有理致,讲格调不讲意兴,写情景不涉典故的印象。其实作为后人眼中诗歌的最高典范,盛唐诗歌已经蕴涵了宋诗的某些音符,这来自于中国诗歌主体精神——言志、抒情和风雅比兴传统。  相似文献   

16.
清初吴雯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体现了清朝政权稳固之后诗歌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吴雯的诗歌能出入汉魏, 善于学习唐诗的意境, 又有宋诗日常化的特征, 是清诗众多诗人中的典范.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 吴雯的诗歌得唐诗之貌而难近其神, 以学问为诗, 能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着痕迹, 以推陈出新为特色, 与宋代黄庭坚主张的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 的诗歌创作方法一脉相承, 是清初宗宋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宋诗的历史地位、审美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大家名家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中小诗人也逐步引起注意 ,重要的诗歌流派得到了梳理讨论 ,诗歌与文学其它门类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与宗教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外部关系”也得到一些初步审视观照。研究视野不断开拓 ,理论方法不断改进 ,研究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晚清宋诗运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复兴是尽了全力的 ,它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 ,提出了众多有益的主张。其中何绍基的“真我自立”(简言之“有我”)无疑是其中影响较大的诗论。本文从这一主张出发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复古与开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宋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而崛起的又一艺术峰峦。宋人在唐诗这一难以企及的高峰面前,不甘却步,奋力开拓,承唐、学唐而变唐,从而使古典诗歌展现了新姿容,开辟了新境域,形成有异于唐音的一代诗风。 宋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如林,诸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大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钜,不愧为领袖一代风骚的诗坛巨子。宋代是古代诗史上的丰收期,  相似文献   

20.
河朔诗派是明末清初崛起于燕赵大地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形成及诗歌创作与诗论主张包含了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文化地理学视阈来看,可以说正是独特的山水风物孕育了河朔诗派的诗歌情怀,浓烈的燕赵情怀确立了河朔诗派的诗歌生命基调,特殊的时空熔铸了河朔诗派愤激而和平的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