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拉德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在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既爱又恨的情感。其作品中既诋毁又彰显英国主流文化的主题与作家本人所生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波兰裔英籍的康拉德选用英语这一“霸权语言”作为创作语言,削弱了他试图借文本来批判英国殖民体系的力量。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超越了地域、历史和文化空间,赋予他的作品以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一个波兰爱国志士的儿子,早年父母相继去世,二十二岁孤身来到英国时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讲,取得英国国籍前在海上闯荡了十几年,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小说家。英文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但一日英语始终讲得不很纯正,让人听起来很费劲,以至于有一次他不得不谢绝美国人要他去讲学的邀请。这就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康拉德一生对孤独有着极其痛切的感受,因此有关孤独这一主题贯穿了他的小说的始终。他于1857年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其父是一位波兰诗人兼戏剧家…  相似文献   

3.
侯胤 《理论界》2010,(12):136-138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吉姆爷》中的吉姆和《黑暗的心脏》中的库尔兹,来探究康拉德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流亡意识和现代人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是波兰籍的英国作家,真名为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他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幼年便随父母流放到俄罗斯。后来,年仅15岁的康拉德独自一人到法国的马赛开始了他的水手生涯。21岁时他来到英国,随商船在世界各地的海港间航行。他的足迹随着海轮遍及南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澳大利亚及非洲。早年的他热衷航海,直到19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5.
《诺斯托罗莫》代表了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的最高水平。它的价值体现在:一是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提供不断阐释的空间;二是作者对殖民历史和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揭示了西方国家通过发展殖民地经济来推动民主与和平进程的虚伪性,以及在物质利益法则下人类道德的普遍状况。  相似文献   

6.
《"水仙号"的黑水手》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康拉德的道德观:首先,小说反映了作者眼中的"人"是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的根本在于责任和忠诚;其次,小说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的情感基础--同情心--导致的自怜和自恋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担忧;再者,作品表现出作为政治视域之人应该肩负的道德责任的重要性.本文认为,这部作品堪称为一个道德寓言,它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最纯洁"、"最持久"的本质性的东西,奠定了此后康拉德小说主题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民族国家的文本,但两人诸多论述具体欧洲民族发展的文章中涉及了关于民族国家的重要论断,其中波兰问题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例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视波兰民族独立问题,并将其视作19世纪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卢梭在18世纪为波兰民族独立所提出的方案,马克思与恩格斯跳出了通过民族性建立民族国家的近代政治哲学框架,而是将波兰的民族解放与19世纪的社会革命紧密联系,从中指认了现代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此意义上,波兰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例个案,更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分析视角,并为20世纪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暗的心》的文本细读以及结合康拉德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本文试图阐述康拉德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性:一方面,基于向读者"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他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国家对非洲大陆的血腥掠夺和野蛮统治,对殖民扩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体现了他本人作为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英国一员的无比优越性。文章最后指出,受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康拉德在创作上产生了这样一种双重性。他的"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他的"真实"已经是对客观存在的扭曲反映。这种局限性是他无法避免的,我们在阅读《黑暗的中心》和康拉德其他的作品时应该记住这一点,从而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康拉德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情的男女双方关系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被动服从,但最终难逃被始乱终弃的命运。不过,作品却往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终,如《海域逐客》中的威廉斯,《诺斯托罗莫》中的诺斯托罗莫以及《黑暗的心》中的库尔茨等,这种普遍性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康拉德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的政策是其对东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遏制苏联的冷战大战略。1956年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政策从"解放"调整为"和平演变",波兰因其在华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十月事件后出现的民主化倾向而成为美国推行新政策的重点对象。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深受美苏关系的支配;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受总统大选政治的影响;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看,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了一致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彭云姝 《理论界》2013,(4):141-143
《四季》钢琴套曲,是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中非常值得后人研究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在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演奏比赛中,钢琴套曲《四季》被规定为必弹曲目。该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对俄罗斯音乐的热爱,对未来生活充满积极向往的态度。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从演奏角度说,它不是追求技术、速度、显示高超技巧的作品,而是注重音乐内容,通过音乐形象塑造,从地域、人文等不同方面展现给听者一幅真实画面,从而感受到作者心灵的独白。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的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中以精湛的叙事艺术表现出深刻的主题,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文章从文学的地理批评角度,以康拉德小说中的大海和丛林地理因素为研究对象,揭示两种空间表象的美学意蕴,探讨小说在空间建构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心理学在编辑领域的行为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的投稿动机与心理状态,出于对作者的关爱和期刊的长远发展考虑,为期刊编辑提出了相应的退稿策略,并论证了期刊编辑在退稿过程中的不同行为与策略对作者投稿心理的影响与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应对.  相似文献   

14.
胡莹 《学术论坛》2005,33(1):19-21
1980年代初的波兰危机是一场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提出严峻挑战的危机,苏联对此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促使波兰政府实行军事管制。这种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国力的衰弱;二是波兰的特殊性;三是东西方开始新冷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9-260
<正>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年)所著的《黑暗之心》,其蓝本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主要讲述的是水手马洛给人们带来他在非洲冒险的故事。该部著作是叙事性框架的典型作品,然而从道德伦理角度展开对作品的研究,通过对作品叙事层次的伦理学解读,深入阐述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沉沦——光明与黑暗的关系。《黑暗之心》作品的叙事层次,首先是库兹的个人经历,其次是马洛对库兹追寻的历程,最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中的错诉行为可以分为非恶意错诉和恶意起诉。作者通过对两种错诉行为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国规制民事错诉行为责任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18.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把波兰民族音乐提高到国际水平,并且丰富了国际的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一首乐曲都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诗。斯塔索夫说:“在肖邦以前,民族性在音乐中这样辉煌的天才的表现,是不可想象的。”格里格也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且都是与波兰的民族音乐相联系的,其中,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尤为重要。从1871年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肖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展现着作者不同的革命姿态,前者是以激进、怨恨的革命姿态参与民族国家的想象,后者则以温和的变革理念想象着革命。从《暴风骤雨》中的激进革命姿态转向《山乡巨变》中的温和变革理念,这有着深刻的原因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黑暗的心》和其他两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康拉德逐渐增强的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批判意识。认为《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具有反殖民色彩的小说,而且反映了康拉德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满,这种不满在《青春》中其实已有所流露,在《走投无路》中则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