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小英 《船山学刊》2009,(4):214-217
创新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可概括为得当创新和不当创新。得当的创新可以造福于人类,不当的创新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得当的涵义丰富,各个学科从各个角度都可对它作出解释,而“度”是“得当”的哲学基础。本文回顾了中外哲学家们有关“度”的论述.并对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度的辨证涵义。  相似文献   

2.
创新与个性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对人类社会具有古老而永恒的意义 ,创新的成果是时代的表征。在现实和理论的大背景下 ,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与个性解放具有内在联系 ,创新和个性解放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发展。但当前 ,个性解放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非常需要又非常缺乏的。我们应从确立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品格三方面着手促进创新和人的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3.
论怀疑的创新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怀疑与创新意义的剖析,揭示出怀疑与创新的内在联系。创新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性的内在需求;怀疑是创新的必然要求与必由之路,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及革命性与批判性活动的源泉。通过怀疑在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来论证怀疑的创新品格,即怀疑具有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探索研究以及超越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胡敏中 《学术研究》2002,42(3):13-16
创新主体是从事创新活动并能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主体虽然也是具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有个体的生物学特性,但从本质上说,创新主体能突破有限的个体存在,而获得类的特性,这种类特性是创新主体的全面本质的显现,也是创新主体全面发展的体现。创新主体真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他们真正组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即真正组合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时指出,学习邓小平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他的“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邓小平理论无疑是这种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想结晶,因而在总体上就具有创新的品格。认识和把握这一品格,对于我们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理论是极其重要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品格。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新,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演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列宁没有被马克思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作为思维创新活动的主体,其构成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群体主体的特殊主体形式即科学家群体主体。不同的思维创新主体,其思维创新活动的特性是不同的。个体主体是思维创新活动主体的最基本层次,其思维创新活动具有个别性、相对独立性、时空局限性、相对随意性等个性特征。群体主体是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形式,它具有主体活动的整体性、相关性、互补协调性和功能活动优化性等特征。群体主体的特殊主体形式即科学家群体主体,具有主体素质的高智能性、不同专业和学科的高度综合性、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异质活动的高度互补整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时代的要求。当下,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依靠创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年度资料汇编的大型工具书的年鉴,同样也面临着创新的问题。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信息海量化的后信息时代环境中,年鉴如何突破生存的困境和发  相似文献   

8.
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创新主体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刺激与促动,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创新主体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及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即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作用机制,就是创新主体内在因素之间以及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创新行为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发展与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信礼 《文史哲》2001,(6):63-65
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能动创造的主体能力不断生成、提高、展现并由片面的人向完整的人跃迁的过程,是人类的实践观念、实践中介、实践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与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则是人们在认知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重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群体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引导、规约发展和创新主体的行为,昭示社会发展未来走向的价值坐标与规范系统。人们的发展与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领域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因而对于发展与创新作价值评价,就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而作为价值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指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否定无生命力的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创新所产生的事物对现实必须具有意义、价值,这就是创新的实效性。创新实效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现实体现。创新实效性的实现有其主体性、社会环境等条件。探讨创新实效性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创新     
本文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创新的涵义、作用以及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透彻的阐述.文章认为,创新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与精神状态的统一;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才能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文章对促进全社会以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 ,客观世界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 ,这“无穷多的事物和问题”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对象。那么 ,由谁去思索这些事物和问题以便获得创新呢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主体问题。创新思维的主体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头脑 ,它是有理智、能思维、可以进行创新活动的总司令部。对人的头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 ,二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本文是从第二种角度来探讨创新思维的主体特征及其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一、主体思维的认知图式对于人类来说 ,认识外界事物不容易 ,认识人自己更难 ,而认识人自己的头…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指人类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创新的实质是超越。全面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坚持创新,搞好创新需要作大量工作,观念的创新是前提,建设一个适应全球化、知识化、可持续发展时代需要的国家创新体系走中心,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是基础。必须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我国教育进行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静 《河北学刊》2003,23(2):39-42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进步。创新求变、与时俱进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亿万人民的伟大共识。创新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在制度环境和制度演进中得以实现。本文从分析制度何以促进创新的机理入手.对创新的制度安排主体、制度安排的设计原则以及制度安排的实施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事业必须以创新作为自己的基本品格和价值取向。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也是新形势下履行社科联各项职能、做好社科联各项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包括社科联工作在内的社会科学事业的创新 ,还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绩效评估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力.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不力是当前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实践中遭遇诸多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诸如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滞后、社会管理价值取向错位、社会管理主体结构单一、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表层化、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不当等.因此,推动社会管理职能创新,必须从评估指导思想、制度、组织、指标、方法等方面重构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其对推动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将创新实践作为其创生发展的逻辑起点、理论源泉与原发动力,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学术品格及历史发展逻辑和客观现实依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宗旨的理论秉持.创新实践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自由精神的追求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不断拓展,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不断发展的永恒推动力量.将自然生态美与人类生...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作为创新的关键,更被视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所在。知识创新要求人们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先导。创新思维以创新为基本特征,人类正是凭借创新思维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的地位更加突出,它是人们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创新品格的五个思维要素和两个动力源泉,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创新品格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是其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体,是其社会地位、价值追求、利益实现方式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主动认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中间阶层在文化品格上的具体表现为:1.主体的独立意识与行动中彼此承认对方的平等主体地位的交往行动品格财产的独立性以及使其具有不为生计而烦恼的财产数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间阶层形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