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投资秩序:规则安排与机理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秩序是一个起点于投资决策安排 ,作用于投资运作始终且具有过程动态感的概念或范畴。本文所分析的投资秩序 ,系指处于投资初始状态的决策安排 ,其核心内容被界定于投资决策的规则和程序等方面。文章认为 ,投资秩序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和企业体制形式共同决定的 ,在体制发生转轨的振荡情形下 ,投资秩序一般会随之出现共振 ;投资秩序的规则安排与机理构成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在市场体制下 ,投资秩序的规则安排主要表现为投票同意制决策原则和行政执行制决策原则 ,这两种原则的差异性客观上会导致彼此之间的摩擦。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转轨时期 ,因此 ,分析投资秩序的规则安排与机理构成或许有点理论品味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苗永泉  张铭 《东岳论丛》2014,(4):133-137
社会秩序的建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扩展"与"组织"。由此而形成的"扩展秩序"和"组织秩序"各有所长,在人类历史中互有消长。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在整体上所要求的秩序类型明确指向了"扩展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秩序的"扩展"有着需要我们去遵循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顶层设计"方略而言,有着一种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朝晖 《学术研究》2001,(12):131-135
民间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民间秩序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在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其作用几乎消失.8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使民间秩序的作用得以恢复,但重新建立的民间秩序与传统的乡规民约存在巨大差别.新型的民间秩序正呈现出民主化、制度化以及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协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裴士连 《理论界》2006,(5):79-80
探讨社会公正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观念上,而要回落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生活质量的社会公正,包括经济秩序公正、政治秩序公正和文化秩序公正,它们决定着人们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分配状况,成为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一个现实而全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姚璐 《人文杂志》2012,(2):181-186
如果说国际秩序属于民族国家体系,那么全球化呼吁一种全球秩序。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和相对有序的无政府状态使全球秩序的建构成为可能。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的载体——跨国公司,其结构性权力为它建构全球秩序奠定了基础。而考克斯对秩序的探讨,为我们研究跨国公司为何能成为新的全球秩序建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人类秩序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形式,作为世界的总的理论,在人与自然的宇宙秩序、人与人的社会秩序、人与自身的心灵秩序的三大向度曾起过重要的建构作用。作者以秩序为视角,探讨了宗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在人类三大秩序的领域呈现出逐渐退至以人与自身的心灵秩序为主的境遇,从而一窥宗教的发展变化与轨迹。  相似文献   

7.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中国现代化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村庄所具有的独立社区社会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首要表征是村庄秩序获得的内生性 ,村民自治正是对村庄秩序内生获得的恰当表达。村庄秩序内生获得不仅与村庄之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治理制度安排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村庄内在结构状况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关联”的引申 ,试图在理论建构和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上 ,建立一个对理解当前中国乡土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统括能力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3,(2):108-117
公共政治生活空间、公共政治人际关系形式、公共政治中心整合机制和公共政治运行模式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要素,构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政治分析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的历时性考察,公共政治秩序就将呈现出一个从前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到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再到后现代公共政治秩序的逻辑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社区中的法律与秩序——乡镇作为分析的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在乡村社会的实践形态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立足于乡镇这一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单元,提出与已有文化、组织、个体不同的分析路向,将乡镇作为一个秩序丛的集结点,最为充分地展现了结构与个体的复杂互动状况,成为观察乡村中法律与秩序的一个恰切单位,也为展现乡村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提供一种系统的和崭新的认识价值,避免了研究过程中的诸多层次谬误问题,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正义概念是个关系范畴,是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指称。这种正义的社会关系秩序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两极张力关系之中被人为建构起来的,它与社会利益关系矛盾运动中的自由与奴役、平等与剥削的矛盾冲突紧密相连,并始终处于人类社会关系总体性的历史流变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础与出发点的基点,无疑是现世的、平民的和普适的,因而它应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点乃是社会公德。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地逐步进行公德建设,新时期伦理秩序大厦的建成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富勒做出何种理论追溯或理论框定,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富勒丰富的理论追求背后所隐藏的根本诉求应该如何认知。从富勒反驳哈特等人的主要观点和立场来看,他对于秩序与良好秩序的论述在其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及从他对于司法、调解、选举和合同等这些基本的社会秩序化形式的持续关注来看,富勒对于使人们过上良好生活的良好秩序的诸条件的探讨则是他整个理论背后的终极关怀。富勒的诸多理论努力不仅根源于对秩序本身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对“公正的、公平的、运作良好的和尊重人之尊严的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认为自生自发秩序衍生于无数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而与他人和社会不断协调的过程中.这种秩序是人为力量不能改变、替代或重构的.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市场经济伦理秩序生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学的主体思想与秩序和谐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富勒做出何种理论追溯或理论框定,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富勒丰富的理论追求背后所隐藏的根本诉求应该如何认知.从富勒反驳哈特等人的主要观点和立场来看,他对于秩序与良好秩序的论述在其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及从他对于司法、调解、选举和合同等这些基本的社会秩序化形式的持续关注来看,富勒对于使人们过上良好生活的良好秩序的诸条件的探讨则是他整个理论背后的终极关怀.富勒的诸多理论努力不仅根源于对秩序本身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对"公正的、公平的、运作良好的和尊重人之尊严的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富勒做出何种理论追溯或理论框定,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富勒丰富的理论追求背后所隐藏的根本诉求应该如何认知。从富勒反驳哈特等人的主要观点和立场来看,他对于秩序与良好秩序的论述在其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及从他对于司法、调解、选举和合同等这些基本的社会秩序化形式的持续关注来看,富勒对于使人们过上良好生活的良好秩序的诸条件的探讨则是他整个理论背后的终极关怀。富勒的诸多理论努力不仅根源于对秩序本身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对“公正的、公平的、运作良好的和尊重人之尊严的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秩序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社会秩序的本质.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出发,可以对社会秩序作不同的类型划分.区分等级秩序和平等秩序、单极秩序和多极秩序、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等几种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秩序类型,有助于从社会哲学的层面上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美学中的合理内核一直在支撑着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发展,尽管现代艺术家们一再声称早已把它摈弃。现代绘画在精神范畴内是对古典绘画的反叛,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和传统绘画一脉相承的。结构主义美学揭示了绘画的结构意义,证实了绘画所存在的内在秩序。自我标榜不能成为绘画表现的理论依据,作为视觉艺术,绘画如果不把其建构原则还原到视觉这一基础要素上来,其审美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理论主要有人身关系理论、权力理论和公平理论.中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国际民事诉讼管辖的规定主要体现了权力理论,而对公平理论则较少关注.因此,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应规范立法术语,明确区分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和国内民事诉讼管辖权,并在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条文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公平理论.  相似文献   

20.
陈赟 《社会科学》2022,(12):49-61
作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替代性理论,沃格林的“天下时代”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刻画了人类文明的秩序变迁:从“治出于一”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到“治出于二”的“天下秩序”。天下秩序的核心是精神与权力的分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宗教与世界帝国的对峙及其张力。秩序本性从“社会的宇宙化原理”转向“社会的人化原理”;秩序的担纲者从“前天下时代”集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帝王转变为文明的精神担纲者——圣贤、先知、哲人。这些转变的核心是“精神突破”,在具体社会不再能够承载生存意义的状况下,它指向以人的内在心性承受超越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