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十年 ,下层群众的民变是促动辛亥革命酝酿、发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苏北民变对江苏省在辛亥革命中和平光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十年苏北民变的状况、原因、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庚子赔款、教民冲突以及新政的推行导致了民众对统治当局的官、绅日渐不满,不满情绪的长期压抑迅速激化民变。预控不力的地方官员在事件爆发后无力平息民怨,使得民变进一步恶化。民众的暴动行为是对政府权威性的挑战,也是地方社会失序的表现。层出不穷的山西民变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最终山西在武昌首义后迅速响应,建立了新政权。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大力进行各项改革,这一时期也是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时期.在此期间爆发的莱阳民变震惊朝野.追溯历史,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莱阳民变爆发绝非偶然,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新政改革中莱阳财政状况极度窘迫,聚财无门而又点金乏术,只好把苛征暴敛、强制增捐加税等手段作为聚敛新政经费的手段,使乡民深陷困苦的深渊,再加上天灾人祸,民变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若能深入历史时境,探寻清末新政时期莱阳民变的历史真实,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10年,民变风潮日趋频繁与激烈。水旱偏灾、捐款赔偿、失业、吏治腐败是促发民变的因素。而民变作为下层群众对民生绝望是最“原始”的反映:动摇了清延统治的根基。清政府对民变偏重剿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生计。清政府对民变的措施、赈灾弊端转化为危害社会运行的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民变成为清朝灭亡主要原因。这就启示我们:民生大于天,要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方为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管理下层社会群体时常失效从而诱发城市民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市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与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对比表明,摊贩集体行动的爆发是政府管理摊贩失效与异化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抗争方式、步骤、目标呈现出一般性展演规律和大众心态,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发生局部变异。市政当局、商会组织、新闻媒体、权力谋求者等不同社会力量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与行动,左右了摊贩风潮的发展轨迹与社会关注。摊贩集体行动影响了市政公权与下层民众间的关系态势,但并未根本改变摊贩的生存状态。背离民生的执政理念使市政当局时常置市容整顿于小民生计以优先的位置。政府立场与民众利益的根本对立,注定了风潮后的宁静只是暂时的,城市民变成为社会动荡与统治危机的预演。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县、长治县、长子县等地发生了民众以抗捐税名义焚烧士绅及新式学堂的"干草会"事件。这一事件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基层控制力减弱、清末新政中加征新捐税等多个客观条件下产生的一场民变。通过乡村失序情况下暴力的社会动员方式,"干草会"事件实际上是基层民众"反近代化"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暴露了国家权力中空后,士绅与基层社会出现了严重冲突,使得传统的乡村关系也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7.
自北宋以来,经久不衰的杨家将传说蕴含了下层民众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观念,而元代的杨家将杂剧在其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序位.本文通过对现存五部元代杨家将杂剧的解读,对当时下层民众的遗民心态、名节观念、忠孝伦理与政治理想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也是重写宋元之际民众思想史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道义、灾荒、民变等"合力"共同催生了作为辛亥革命前奏之一的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并很快由长沙波及至全省,甚至是临近的省份。此次民变发生的"多元合力"主要有二,即"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其中:"内在理路",是指"道义"(斯科特语)和焦虑、怨恨等情绪;"外缘影响",即指湖南连续的"天灾人祸"。在二者的共同参与和催化下,饥民放弃以往的"低姿态"斗争方式,而采取"前台"形式的斗争,催生了湘省民变。此次民变,是对晚清社会控制的一次检阅,亦为后来的社会安全问题提供了"以史为鉴"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施舍于民是周代统治者在解决政治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究其缘由,则在于施舍行为具有极强的团聚民众、笼络人心的作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否得到尽可能多民众的支持,关系到周天子及诸侯们的权力稳固、人身安危.而施舍于民在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又发挥过重要作用,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加之其所具有的聚民功能,使统治者不得不树立施舍于民、散财于民的施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政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湘鄂边区数县古为蛮夷之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地瘠民贫。民国时期,政治动乱频繁,匪患、民变迭起,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又不断酿成兵灾,广大边区人民承受着深重的苦难。这个地区在民国时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武装势力,其主要来源有五个方面,即兵(旧军队)、团(地方团防)、匪(武装股匪)、神(神兵)、民(民变武装),表现出天下未乱,边区先乱,天下已治,边区后治的特点。尤其是武装股匪活动猖獗,民变也时有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相似文献   

12.
八一起义是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其组织形式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共争取了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贺龙等及国民党左派人士,确保了起义的胜利。起义成功后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党外人士占一大半,巩固了统一战线。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与旧友范石生搞统一战线,保存了革命武装,最后率部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13.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徐特立在南昌起义前策反姜济寰,对起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南昌起义这一节,应该有徐特立、姜济寰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皆为报给损多 ,盖寡取相给足”[8] (P3 19) ,是有较为优厚的俸禄、却无实权的闲职。由此可以让其他家族相信这确实是要在夺苏峻的兵权 ,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庾亮借此机会将苏峻引入中央 ,以后徐图计谋 ,增其权益 ,何况其兵力仍控制在苏逸 (苏峻弟 )手中 ,没有丧失 ,从而达到借重苏峻的目的。退一步而言 ,如果此计划不能顺利进行 ,则可以乘机铲除苏峻这一势力 ,故庾亮也做好两手准备 ,“召北中郎将郭默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 ,司徒右长史庾冰为吴国内史 ,皆将兵以备峻”[5 ] (P2 946) ;自己又不顾夏日炎炎 ,亲自督导修筑石头城以备战 ,“王公尝…  相似文献   

15.
两当起义是习仲勋等老革命家发动和领导的甘肃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因为历史原因,两当起义向有“两当兵变”、“两当兵暴”、“两当暴动”等不同称谓。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考察和这些称谓内涵的分析,应该将这一革命历史事件正名为“两当起义”。对两当起义的遗址变迁做一文献性调查和历史性追溯,可以洞开我们对这一革命事件的认识视野:除起义旧址张家大院外,今杨店乡(杨家店子)两当起义部队驻地旧址,列入两当起义遗址是符合文献载录和历史实际的,具有重要红色文化价值,对丰富两当起义遗址的表现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农民起义首领“劝世者”、封建贵族卡纳布拉沃男爵、欧洲“革命者”加里雷奥·加尔的分析 ,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分别代表的救世主式的起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斗争、不切实际的外来势力的评价 ,并理解作者对拉美悲剧历史特殊原因的艺术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见的孪生儿 ,湖南的情况可视为典型。会党和农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毫不畏惧 ,使这一时期的民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革命党人提出的斗争纲领与农民利益相符 ,这是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发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两当起义,又名"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同志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举行的唯一一次西北地区发生的武装起义,但目前对起义遗址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文献和实地的调查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确立的两当兵变旧址在县城北街,主体建筑几经变迁,今已无存;现存南街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在2008年前后确立,并被建成早期两当兵变纪念馆,成为多处遗址和几经变迁后的代表。近年修整建设的两当起义旧址及场馆发挥了重要文化功用,且硬件建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软件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应注意在时空上以几处遗址为关键点,通过信息展示、宣传推介和学术研究等途径,凸显这一革命历史事件的完成性。对于目前两当起义遗址复建的"一线三点"建设思路,需兼顾运用再现手法的多样化,丰富遗址内涵,以加深参观者多维认识遗址负载历史文化信息的饱满度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后,沅水和澧水流域出现了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人才群体--"沅澧流域人才群".这一人才群的出现,对于辛亥革命尤其是武昌起义起到过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新军的革命化改造、组建革命团体、开展革命的舆论宣传,以及发动和领导武装起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