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起源问题同一切哲学问题一样,是万古常新的难题,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哲学家追问语言的缘由,其实质是为了寻求什么是人的本质,人如何与自然沟通,人为何为自然之物命名,人如何认识自然及与他人关系等等。语言起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答案应该存在于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哲学运思的道路中。考察几位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试图从他们对语言起源的哲学思考的角度,阐述人是如何从关注大自然、宇宙到关注人本身,再到关注人与外界的关系,从而探索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主客体统一论的认识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的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感性活动"这一新的视角来理解人,把人看做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并深入到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从生产力、交往形式和分工等方面,考察了人的异化的各种表现,揭示出人的异化之根源以及扬弃异化之途径。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将这句箴言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之中,用以解说哲学的使命。它使得哲学在苏格拉底这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它也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便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真理的深刻内涵,并且也为近代哲学把认识论提升到研究首位提供了理论启发。因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个人与社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没有弄清“人”或“人的本性”之前是无法回答的。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先哲们才开始了对人自身的探讨,尤其是继普罗泰戈拉以后,苏格拉底进一步发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将哲学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明确指出:“认识你自己”,从而唤起了哲学家们对人的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问题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整理解。这一理解,既源于其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的深层的心理诉求,又奠基于他对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科学的探解,对当代凸现的人的问题具有深层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真涵义.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角度讲人的本质,也不是直接讲具体人的社会本质特性,而是为研究具体人确定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极为宝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需要吃、喝、住、穿作为历史的根基确立起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人虽然也要满足自然的需要,却是在肉体和精神对立的基础上来看待人自身的自然。马克思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强调人的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自然。在此基础上,他否定了从同一性原则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是从精神和肉体的冲突与和解中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基于这一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概念,即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冲突与和解的历史观念。当他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时,历史就不能被理解为异化和异化扬弃的历史。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历史观不仅为我们理解文明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给我们思考当代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只有从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人的技术性素质和人文性素质、人的发展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人的发展的公平性与持续性等方面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全面理解人本原则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人生意义或生命存在的沉思,人本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关于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与归宿的关切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视野之内。在希腊文化繁荣及开始衰落的时代,希腊人作为“公民”生活于城邦这一鼓舞其忠诚的时代,哲人追问的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才能至善”的问题。在希腊文明晚期城邦衰落的时代,在捉摸不定的动荡社会里,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安宁的问题,成了世人关注的中心。可以说,人也是希腊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古希腊人那种对自我充满信心的正向探索和中世纪人彻底放弃现实中的自我而到天国里寻找自我的本末倒置的探索形成了鲜明对比。古希腊人那种积极的自我探索成为后来人本主义思潮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学特别关注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宋儒慈湖先生承继这一大传统,十分注意使人超越个体坚壳的局限,从生理人提升为心理人;然后超越仅仅关注自我生存状态的个体人,转化为建立在“类”的存在方式上的社会人;最后,慈湖先生特别要求人们从仅仅追逐己利己誉的自私人,转变为视天下万物人我“无一物非我”的大公人。这构成了慈湖先生完整的人论。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 ,关于人的思考不能只是建立在把人当作现成的物种的基础之上 ,从人和万物的区别处着手探讨人 ,因为这样遗忘了人和道之间的根本性牵连。他意识到了人 (万物 )和道的存在论区分与关联 ,一方面 ,因为同为“一气”,人和万物具有齐一性 ;另一方面 ,人又是天道的唯一领会者、万物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与陈确的论争很大程度上受其对"物"之理解的影响。这又牵涉到他们对万物一体学说中的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理解。在黄宗羲这里,已发状态中包括本然之物和非本然之物,为了达到至善,就要用未发状态来矫正已发状态,黄宗羲的结论是"存天理,去人欲";而陈确拒绝"未发"状态的存在,将所有"物"都置于已发状态中,而这也表现为"人欲"。由于没有本然和非本然之区分,他的"物"或"欲"就都是合理的。他按照万物一体的逻辑得出结论:天理就是人欲。而黄宗羲最后对陈确思想的宽容,是因为他觉察到了万物一体学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人造物的出现使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化,人工智能物的进展使这一问题尖锐化。抽象的“物质”概念不能说明人与物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物质”与“物体”的区别,但有时未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应明确“物”同“物质”都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应明确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恩格斯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可理解为人和思想都是物进化的最高精华,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之于人类实践的意义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牟宗三的观点与康德哲学多有共同之处,都认为道德是人之所以成,道德是无条件的自律性、普遍性行为。二者不同在于:康德否认人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认为道德是意志对理性的无条件服从,这种服从的前提是人有意志自由,但这只能是一个设准;牟先生则认为人不仅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并随时呈现,同时这种意志也是一种智的直觉,对无限的本体的直觉,是人绝对而无限的性体,是万物的生生之源。牟宗三将他与康德之间的差异解释为对人是否可以既有限而无限这一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背后的根源则在于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9.
在"人"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空场"!对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以及关注的终极目标三方面来论证"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二、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三、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始基”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它是由泰利士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曾对它进行解释:“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由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可见,“始基”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变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种用来说明事物的“原则”,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始基”就是“本原”。“始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的真正开始,也规定着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方向:探讨世界的起源。前苏格拉底哲学对“始基”的探讨和阐释,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对这些思想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锻炼思维,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