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真理范畴可以有多种表述,但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人类之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真理的价值,不仅在于肯定人类的认识能力,更在于指导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也是人类创造价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接受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从事着物质生产、商业交往、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从而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也改造了人类自身。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最独特的活动。随着科学价值的增长和科学力量的显示,人们开始以科学活动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按人们目前对文明的普遍看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认识生态,适应生态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按人们目前对文明的普遍看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认识生态,适应生态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有认识自然、社会乃至人的思维的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两种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仅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狭义的生产方式,广义的生产方式还应包括精神资料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就要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则要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但是真理和价值有时会出现背离,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坚持真理原则,又要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9.
环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对自然改造、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发展观的问题。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能力 ,特别是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问题“古就有之 ,于今为烈”。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及其在环境观念上的一系列误区 ,是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深刻根源。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发展观的确立是当代人类走出环境困惑的关键 ,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环境价值、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合理改造环境 ,将把人类未来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活动和过程.人类存在的前提是实践,实践是人的"类"标记,人的社会性实质上是实践性,因此实践是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的职责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规范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因为它是凝聚人心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而验证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现实标准 ,主要是看是否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和使受教育者不断增强“四信”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9,29(1):125-130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出现的起因,但技术创新本身却是在R&D领域创造出来的。生产领域涉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R&D领域涉及科研办、R&D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创新与生产力、制度、生产方式、科研力诸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商品价值的"转形"和价值构成,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双重性存在以及理性对象的双重性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存在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导致二者的断裂产生了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成为必然。能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断裂并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新理性精神成为文化转型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为新理性精神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场景与效应:目标管理在企业与高校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目标管理已经被部分高校引入到管理活动之中,但由于企业与高校的组织性质不同、工作场景不同,最终产品不同,目标管理在企业与高校中的场景就具有了差异对比性。实行目标管理,对企业与高校具有激励效应、自主效应、职责效应和整体效应等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短期效应、本位效应、偏差效应、僵化效应等消极效应。高校在采用目标管理时,要注意校情的特殊性、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要规范目标体系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