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教共和国是宗教战争的产物.它并非是一个全国一统的国家实体,散落于各地的新教"政治会议"是其存在的外在形式;以一方诸候的大贵族为中心的军事武装是其存在的支撑;新教教义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组织形式中体现出的宪政思想是其政治理念.它虽然是一次资产阶级的宗教革命,然而大贵族在运动中决定性的领导地位是其特征.这一特征与资产阶级和王权要求一致的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相背离,决定了共和国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论及法国大革命的典型性和彻底性时指出:它“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它国家所没有的。而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以其他各国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第三次起义,然而这也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公开在政治战线上作战,革命不断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在  相似文献   

3.
拿破仑战争对当时的欧洲影响很大。但是,这场战争到底是侵略掠夺、制造浩劫的战争,还是推动欧洲大陆历史进程的战争?对此,世界史学界的看法极不一致。本文对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粗陋看法。一、拿破仑战争挫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 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否定拿破仑战争进步作用的人,首先否认拿破仑时代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他们以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为界,把这之前涂成红的,把这之后抹成黑的,从而把拿破仑及其战争的进步作用否定了。这是不科学的。拿破仑时代和大革命时期本质上是一致的。两个时期的战争双方,一直没有改变。“反法同盟”一方,目的仍在于扑灭法国革命,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任务仍是保卫自己的革命成果,打退外国干涉者的进  相似文献   

4.
南斯拉夫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亚·格尔利契科夫在其新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这一震惊世界的“戏剧性的现象”做了分析。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绝非象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所断言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在引发战争冲突的诸多因素中宗教文化因素的作用凸显。但宗教差异和纷争只是战争冲突的载体和表征,并非实质原因,战争的深刻根源是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对抗性矛盾。现阶段,宗教经常被用作引发和激化战争冲突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现象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防止宗教被“妖魔化”和“工具化”,被恐怖组织和霸权主义所利用,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国际社会要促成世界各大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使文化差异朝着融合的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世界组织应放弃文化歧视理念,致力于促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为创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和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提到<财主底儿女们>在情节上对<战争与和平>的模仿现象,但具体情形如何,语焉不详.从家族文化角度比较这两部小说,其"同中之异"表现在:一、女人的舞台:沙龙贵族之家与后花园贵族之家;二、罪恶的妖女形象:堕落与异化;三、抢亲事件:拯救与伤害.路翎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仿效,最终化为对中国家族故事的深度表现,路翎的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  相似文献   

7.
论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它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项羽之间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大搏斗。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刘邦坚持法家路线,顺应历史潮流,终于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猖獗一时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历史上的儒家,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除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党派外,“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封建军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内部充满了矛盾和争斗。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矛盾,在特殊条件下与某些军阀暂时妥协,争取其暂时的中立,这实质上也是与某派大资产阶级建立暂时的“同盟”关系,这是与革命统一战线性质不同的另一种性质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民族、宗教的凝聚力;因民族和宗教而爆发的战争因素及类型;民族、宗教在战争中的精神作用;民族、宗教与战争的关系于将来之走向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民族、宗教与战争的内在联系,为当今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战争爆发的扩大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基本任务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西欧中世纪晚期,爆发了一系列宗教改革运动和宗教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目标之一致,实属罕见,构成了欧洲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改运动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决战,是社会关系变化在宗教领域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宗改运动推动了欧洲历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权派是指活跃于1929年至1931年间一部分在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为胡适、罗隆基。他们深受法国《人权宣言》等思想的影响,试图模仿。其政冶主张是:一、实行言论绝对自由;二、反对“党治”,鼓吹法制;三、实行“专家政冶”,由专家管理国家。人权派的主张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反映了蒋介石实行封建主义和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首创并总结了近代战争理论体系,对恩格斯、列宁的战争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首先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列宁随后将之发展了。“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所言的实质,实际上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种政治形式无法再在历史时空进程中延续下去,必然要由另一种政治形式所取代,也即:当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无法解决异族之间的经济(或其它)矛盾,更无法解决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矛盾时,这种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就已经具备了迅速停止的客观必然性。 战争并不完全意味着革命,而“革命”则往往具备着暴力冲突(内部战争)的性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这里所指的“战争”只能是指民族间的暴力冲突。对这句导师的名言,我们认为应作如下的解释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4.
1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形态。这两次革命都以其所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发生在与它们同时代以及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的胜利。这  相似文献   

15.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各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激烈起来,特别是君主派和共和派这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带有不可调和的性质。虽然君主派各派由于利益不一,还不能立即在法国建立君主统治,但至少在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即,首先把法国建成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的君主国。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君主派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障碍就是共和派。因此,巴黎的硝烟未散,保王党人便利用自己在国民议会中的绝对优势和掌握的政权军权,向共和派发起了进攻。当巴黎还处在腥风血雨之中的时候,波拿巴分子就利用掌握的军队来对付共和派人士。  相似文献   

16.
法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作家司丹达尔所写的政治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法国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主人公于连的悲剧道路为中心图画,描绘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向贵族的进攻,揭示了贵族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家通过于连的活动还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教会的种种罪恶。因此,正确评价于连这个艺术形象,对于分析《红与黑》的政治主题,展示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十分重要。许多年来,  相似文献   

17.
七年战争(1756——1763年)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史学界还很少有人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文试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一七年战争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孕育时期爆发的。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政权,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生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七七年西南战争,如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是日本维新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士族之间一场殊死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决战。通过这次较大的内战,日本才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本文就西乡隆盛与西南战争的关系及其评价,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不同的两个显著特点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与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法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两个特点对法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法国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英国革命,成为近代史上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2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把斗争矛头首先指向国教会,并借用宗教改革思想——清教作为自己革命运动的旗帜。本文试图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特点以及由此给英国革命所打上的保守性的印记,略陈管见就教于史学界。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中世纪反封建运动,德国农民战争以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都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这是绝非偶同的。人所共知,天主教是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罗马教皇是整个欧洲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教会僧侣是披着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