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哪些需要?这是至今未能统一认识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和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集体福利和社会保证等公共消费的需要。这种观点认为,多年来存在的为生产而生产的种种表现,排挤、冲掉了人民生活的这些需要,因此造成社会主义经济长期背离了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违背了自己的生产目的,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妨碍了生产的发展,以致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2.
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其宗旨便是富国利民,即充分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但是也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们的道  相似文献   

3.
<正>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载入了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这一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下述重要思想: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注意改善人民生活,首先要保证人民有饭吃,而且不能吃得太差。2、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还要集中资金进行建设,特别要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3、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二者必须兼顾,一样也不能丢。全面领会上述思想,处理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对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经济工作中,把改善人民生活摆在第一位,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就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经历了一元管理、多元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的根本目的日益得到彰显。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要通过就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消费政策等多种政策的高效协同和各部门协同配合,促成生产供给与人民需要的精准匹配,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公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要求对宏观经济治理的主体和手段进行同步调整,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满足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它反映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坚定不移地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这就是说,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条件得到必要的保证和提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度稳定向前发展。在建设中要正确处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犹如骨头和肉的关系。所以,在确定生产性建设时,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城镇住宅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我们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而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最终仍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提高消费水平,更是直接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但积累的增加,消费的提高,都要靠经济效益提供来源。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走了一条高速度、低效益的路子,以致人民得到的实惠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部经济工作逐步转到以提高经济  相似文献   

8.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终使消费背离它的终极目的。消费异化有悖于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它使人的需要得到畸形满足,一方面是物质需要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满足的物质化。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木原则。”正确处理吃饭和建设即生活和生产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得到稳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处理得好,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快;什么时候忽视了这两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或部分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不允许任何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反过来,人民群众的消费又促进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直接目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不满足人及其需要的生产,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可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能否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自己的直接目的呢?不能。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必然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换句话说,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的直接目的也就怎样。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要服从于生产的直接目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满足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指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列宁全集》第四卷,四十四页)。与资本主义情况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手段和目的,在基本上是统一的、和谐的。用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断满足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根据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安排得是否合适,决定着生产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的程度。因此,选择积累和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发展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云同志在今年春节邀请国家计委负责同志座谈加强计划经济问题时指出,人民生活是要改善的,第一要吃饭,而且要吃饱,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第二要建设,一个国家吃光用光,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吃饱饭后,国家有余力来建设,这才有希望。陈云同志这段话,言简意赅,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必须兼顾,若论主次,则是吃饭第一,建设第二,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的。但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有余力进行建设,这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物质基础。上述思想,是陈云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呢?我们认为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是推进人…  相似文献   

15.
(一) 市场对消费的重要作用,可以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得到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是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的。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消费则是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还不能直接发生联系,必须通过交换这个环节。而市场就是沟通产销,调节供求,实现生产和消费联结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在组织生产和平衡消费,协调两者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大量的消费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深入讨论中,研究如何按照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调整国民经济,提高经济效果,这对于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着眼于提高经济效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经济建设要坚持有利于人民的方向。最近陈云同志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满足全国人民的各种生活需要。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逐步实现上述目的,必须经常研究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如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工农业投资与生产的比例关系,等等。如何使国民经济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规定得比较适当,研究职工生活的变化状况,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职工生活状况,可以从收入方面来了解。这主要是根据全面的工资统计资料来研究。我们的工资政策,是根据“按劳取酬”这一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消费而言,要从整体上推动绿色消费。发展绿色消费是我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在推广绿色消费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深入推进绿色消费的可行性路径,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努力推动我国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却有巨大的反作用。尽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种作用往往 被忽视弱化,然而在一定时期,尤其是经济危机时期,也会突发地暴露出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不 存在对抗性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因而消费的反作用就更突出,为此必须更新消费观念&树立爱消费、能消 费、会消费、敢消费等积极的消费新观念,以促进社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