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缘园 《理论界》2013,(6):59-62,105
20世纪70、80年代的福利国家危机之后,对福利国家传统理论的质疑和探索成为热潮。"福利多元主义"在危机中应运而生,并成为讨论者口中福利国家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福利国家危机和表现,探讨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变革实践,对其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障碍作了分析,得出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福利”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概念,英国白金汉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诺曼·巴里对“福利”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政府提供完全福利持怀疑态度,希望挖掘个人、市场和社群的福利价值,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动物福利,既是动物的福利,也是人类的福利。重视动物福利,是维护人类健康、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当然,"动物福利"并不等于"动物权利",它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赋予动物有限的权利。重视动物福利,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承认"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对动物福利就必然构成障碍,相反,只有承认"以人为本",才能把动物福利真正纳入人的视野,让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落实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护。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利国家表明国家承担起对公民的福利责任,凸显了国家的福利功能,并不是高福利的代名词,不同时期福利国家的福利程度都在发生变化,不同模式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也相差甚远,因此,福利国家首先是一种福利态度、福利理念,其次才是一种福利程度。我国应借鉴福利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6.
郑秉文 《学术界》2005,1(3):31-46
试图从艾斯平-安德森的"三分法"出发,在对"福利模式"研究做了理论史的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对福利模式的主流学说与观点进行了分析;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福利模式理论的学术意义和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理论贡献,从"非商品化"的规范分析角度研究了福利模式的类型、比较与演变等;以"再商品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对不同福利模式的改革现实进行了测度,从而揭示了福利模式改革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并对改革结果给出了基本判断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背景下,满足不能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群体的生活需要,是构建"福利政府"的社会基础。非商品性、普遍性、统一管理是构建福利政府的基本原则。构建福利政府,应不断增加福利支出、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完善的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走向国家民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对于“福利”的论争就从未停息过.只有明晰“何谓福利”、了解“福利”的特性和逻辑,才能保证福利政策和福利治理的有效性.福利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一旦“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时,无论是政治议程还是经济安排都会与“福利”实现自动勾连,打上“福利”的烙印.福利既不能单纯从个体需求的角度加以界定,也不能单一地从制度或行为层面加以理解,它是一个多维的、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民生福利问题,对福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从需求显示偏好角度出发,建立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基础;从原则、框架、体系三个方面,对国民福利核算展开研究,提出民生福利核算指标CMEW,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提出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学理上理解"普遍性":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思想的根源、了解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内涵和建构。普遍主义基于公民权的理念,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这个福利模式包含了全体公民都可以享用的国家设置的多项福利设施和各项福利项目,且这个模式需要国家税收的大力支持。当前,这个模式在西方遭遇了困境。在我们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根源,梳理社会政策学理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福利普遍主义,对于构建中国适度普惠的福利体制,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璐婵 《天府新论》2016,(1):101-109
在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国内出现了对产生福利依赖的担忧。但是,由于对福利依赖概念的界定并不相同,导致在判断“我国是否存在福利依赖问题”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由于福利依赖的定义会深刻地限制我们对福利依赖的观察与判断,不同的概念决定了不同的观察层次和角度,导致学者最终的观察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的福利依赖问题时,需要更多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中国的福利依赖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丁华  徐永德 《江淮论坛》2011,(4):132-138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福利私营化"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福利体系改革的主要路向,福利服务提供和管理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同时,中国也开始进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并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多进展。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内涵、利弊的深入比较、分析,澄清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并借鉴西方"福利私营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追溯西方"福利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福利社会"作为取代"福利国家"的政治改革口号;作为福利国家改革的一种理论思潮;作为福利国家的改革实践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进一步关注在全球化下,"福利社会"的"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和"社会质量"取向,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整体性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反观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从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和发展政策的整体性两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在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均衡的多元分担机制、普遍的国民待遇、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在发展政策上的整体性:目标干预上的整体性、发展维度上的整体性和能力建设上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史角度,依据社会福利理论,主要运用文献回顾方法,以西方国家残障福利制度历史经验为参照,首次系统回顾、总结中国残障福利制度发展规律.笔者认为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残疾人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与福利时代的重要内容.中国残障福利制度与服务体系分为两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尚未成为"独立性"政策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人道主义式道德化"福利模式,制度化与法制化残障福利制度初见端倪.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社会处境下,道德化福利模式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本文首次提出"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范围内容,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最后笔者根据现代杜会福利制度发展变迁普遍规律与历史经验,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状况,针对残障福利工作战略转型,建立"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状况,提出若干宏观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描绘"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建设路线图与方向,明确阐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和残障福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主体角色与国家行动议程.  相似文献   

15.
依据国家在福利供给中的责任承担方式,西方福利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福利国家时期、福利国家时期和后福利国家时期。在不同的福利模式阶段,其社会经济背景和思想基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福利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致力于使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过上“绿色福利”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的福利观的视域下审视“绿色福利”,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绿色福利”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丰富内涵,把握“绿色福利”是客观物质基础与主观幸福感的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寻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原则,谋求在更高层次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于环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201-209
慈善事业发展源远流长,但随着现代福利制度的产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蓬勃发展的福利体系对慈善事业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慈善事业也从传统的"扶危济困"范畴向"大慈善"格局发展。福利模式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重要因素:在补救型福利模式下,慈善事业获得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对福利制度的补充作用也最为明显;在社会保险型福利模式下,强大的社会保险抑制了慈善事业的经济保障功能,但慈善事业的服务保障功能持续发挥作用;在北欧福利模式下,高水平、综合性的福利制度从整体上限制了慈善事业的规模,但随着福利危机的出现,北欧国家亦是开始重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农村福利体系的构建包括家庭的功能、社会(社区)的组织网络、国家的干预作用和支持这一切的福利思想等。历史上,中国的家庭构成了非常紧密和最基本的福利单位;社区的组织网络承担着基层最基本的福利保护和传送作用;国家(政府)对农村的福利干预一直很强大,政策和措施形成上下和纵横的系统。与西方福利系统的政府、市场和个人主要构成因素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福利体系以国家、社会和家庭主要因素构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如大同、民本、和谐等福利思想以及释儒道三家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福利体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福利国家新政治学"理论认为成功解释福利国家发展的"权力资源"理论范式已经不能够有效地运用于福利国家的紧缩研究中.但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典型代表的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养老金制度紧缩改革,使瑞典成为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养老金改革最成功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瑞典养老金改革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福利国家类型会形成不同特性的利益集团结构,建立在"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分析基础上的"福利国家新政治学"理论是不全面的.同时,"权力资源"理论范式仍然适用于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中的福利紧缩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关于平等主义的争论中,问题的焦点集中于"什么的平等",对此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即"福利平等"和"资源平等"。"福利平等"通常被认为有一个根本的缺点,即它是结果的平等,而合理的平等主义应该是机会的平等。因此,一些福利主义者试图对"福利平等"理论加以修正,使之能够包容机会平等的观念。阿内森就进行了这种努力,他把"福利平等"修正为一种新版的福利主义——"福利机会的平等",而且主张,它不仅是一种更合理的福利主义,而且也是一种更合理的平等主义。我们对这种平等理论及其两个构成要素(福利主义和机会平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这些分析表明,这种新版的福利主义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