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吴民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古代土著民族之一。商末,周人太伯、仲雍奔吴,“文身断发,以随吴俗”,同化于吴民族,吴人义之,立为吴太伯,遂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也带来了一些周人的典章制度,“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使吴民族的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周人灭商后,武王“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吴从此成了  相似文献   

2.
在百越史研究中,似有个定论,即骆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一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周(包括周前建立前的先周)历史上的戎族(亦称西戎),并非某一民族的专称,而是周人对居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与周人为邻的诸民族共同体的统称。戎,金文作“?”,象武士执戈盾状,或省作戈盾。《说文》作“?”,与金文形近,当由金文发展而  相似文献   

4.
高句骊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骊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骊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近期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从两汉至唐王朝时期各王朝对高句骊管理的角度,依据史书,包括朝鲜的汉文史书的记载,并结合一些考古资料,对高句骊和各王朝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探讨。认为高句骊国是西汉王朝时期高句骊县境内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西汉王朝玄苑郡和高句骊县直接管理。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王朝分立,高句骊一度称雄东北边疆,但和各王朝仍然保持着臣属关系。至唐王朝高宗时期,高句骊又重新回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由安东都护府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句骊自始至终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中韩关系史”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5.
10世纪以来,中国出现辽、宋两个北南对峙的政权,两者都与西域伊斯兰诸国保持着长期的使聘关系.与宋朝不同的是,辽朝主要依靠陆上通道与西域地区进行交往.这一时期,西域的波斯、阿拔斯王朝、伽色尼王朝和喀喇汗王朝均与辽建立了政治联系,相互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  相似文献   

6.
罗宏 《中国藏学》2022,(2):13-22+212-213
元明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使得青藏高原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藏族在内地的活动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其中,藏族向江南的流动值得注意。元代江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得到发展,朝廷在当地设立了江南释教总统所和杭州行宣政院等一些宗教和行政管理机构,一些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僧人如达尼钦波桑波贝、加瓦巴等或被流放或被派驻到江南地区。明代在西藏实行多封众建政策,洪武、永乐时期召请藏地僧俗赴南京朝贡、游历,大宝、大乘、大慈三大法王先后晋京,侯显、班丹扎释等人任职于朝廷,赴江南地区的藏族人也成倍增加。从人群的规模、分属教派、主动性、活动内容及政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看,元明两代藏族赴江南的情况呈现出诸多差异,亦各有特点。整体来看,这一时期藏族向江南的流动增进了藏族对于江南的认识和了解,为藏地财富的积累和自身社会变革、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也丰富了江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增进了国家内部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两地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一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裂时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附:谈“阿里三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869年,吐蕃发生了“臣民反上”起义和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的长期战争,导致吐蕃王朝的瓦解。藏族历史进入了“分裂时期”。赞普沃松的后代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并分封三个儿子,建立起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普兰王朝、亚泽王朝。这四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有早晚,所辖的地域不断变化,谱写了有声有色、错综复杂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苏毗氏是我国西藏高原上的—支先民。由于历史资料的散失以及后人的讹传,以致对苏毗及其政权多有混淆和误解。本文认为,西藏历史上的“苏毗王国”、“西女国”、“东女国”各有其政治、经济体系,地理位置分别在藏中、藏西和藏东。7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把它们各个击破,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此后,苏毗人的政权才绝迹,逐渐融为藏族。在此之前,却独立于吐蕃王朝之外,为创造西藏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藏区黄金开发的几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吐蕃王朝时期的黄金开发浪潮早在唐以前 ,藏区已有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北史》和《隋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附国”(今四川甘孜藏区一带 )境内“山出金” ,“王与酋帅 ,金为首饰 ,胸前悬一金花 ,径三寸”。藏区黄金开采的首次高潮当数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并不断开拓疆域 ,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同时 ,积极发展吐蕃经济 ,与周边的邻国广泛建立联系 ,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第吾教法源流》中讲述了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四方邻邦的交往 ,开拓了八个交易市场 ,史称“凯吉…  相似文献   

10.
肃慎和挹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东北民族史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先秦、秦汉时期有关古肃慎的记载虽多,但实际上中原王朝对其知之甚少,这一时期的文献都未将古肃慎与东北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王朝与东北关系的密切,魏晋史家以"楛矢石砮"为依据,断定古肃慎位于东北的北部。而中原王朝更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将进贡"楛矢石砮"的挹娄认定为肃慎,导致肃慎与挹娄两个族称并存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李良品  祝国超  廖钰 《民族学刊》2020,11(3):21-27, 127-128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实施的改土归流,不仅彻底废除了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特权,将国家版图内的人事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行政管理权、文化教育权等悉数收归中央,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过渡的关键环节。明清改土归流经历了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土司利益与王朝利益的矛盾、各地土司与辖区民众的矛盾,也有中央王朝通过改土归流以增加税收、朝廷命官与乡村民众要求改土归流等现实动因。改土归流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目标、凸显明清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速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四者构成的命运共同体。改土归流的实施,不仅是推动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迈进的关键步骤和重要举措,而且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统治政权十分虚弱,最后不得下把国都从河南迁至浙江.随宋朝政治重心南移,其经济中心也南移,从而促进江南至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宋王朝采取的种种措施,原来还十分落后的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比较前代有了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壮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族之间频繁交流,相互同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就这些问题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早在唐以前,藏区已有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北史》和《隋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附国”(今四川甘孜藏区一带)境内“山出金”,“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藏区黄金开采的首次高潮当数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并不断开拓疆域,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同时,积极发展吐蕃经济,与周边的邻国广泛建立联系,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广角镜     
是民族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最近一期的《中国西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说,流亡国外的少数西藏分裂主义者鼓吹“西藏独立”的一种论点是:在中国历史上元、清两朝,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民族关系,即藏族与蒙古族,藏族与满族的关系,而不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文章以大量事实说明元、清两朝代表中央政权,绝不是仅仅代表蒙古族和满族的王朝。如果说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满族在建立清朝之前,与藏族的关系是民族  相似文献   

15.
一、言引 自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和大规模奴隶平民起义而崩溃,导致统一的吐蕃社会走向分裂。“大政权与小政权,……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互相争战,彼此攻伐,最后形成了十数个地方割据政权。这种社会分裂状态,持续近四百年,史称“分裂时期。”直到蒙古建立元朝,扶植萨迦派成为掌管、统辖吐蕃全境宗教和政权,使吐蕃社会才复有统一的局面。但是,这种统一的完成,从宗教入手,最后达到社会政治统治为目的的全过程,是在外部力量即元王朝的的支持下实现的,全然不同于七世纪初的吐蕃王朝的统一。所以,十三世纪在整个藏族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王朝处于中华民族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它的北部和西北部,先后出现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对立;南方则由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进一步加强了宋王朝与南方、西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在“守内虚外”方针指导下,宋王朝对境内少数民族白蛮、僮族、瑶族、苗族、黎族、畲族、吐蕃,以及内附的东北及西北各族如党项、回鹘诸族,采取抚绥、优惠的经济政策,以达到“守内”的目的。 一、“荒服不征”及只输“丁口之赋” 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羁縻州县和非羁縻州县。“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宋王朝将这类荒远地区列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落后于汉族地区,如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越人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一、“和辑百越”政策的具体内容古越人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汉水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越人部落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汉建立后,为了处理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元代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远承唐,近袭辽、宋、金的过程中,在汉化与加强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发展成为“汉法”与“国俗”并举的政治制度。与汉族政治制度乃至辽、金、西夏等王朝的政治制度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开创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统治全中国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先河,对后世的清王朝政治制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并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及其标志的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及其标志的遗存陈华文吴越既是古代的国别,也是民族共同体。具体来说,它系指春秋时建立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句吴、于越二国,中心区域包括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  相似文献   

20.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