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隋炀帝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的建立 ,加快了南北朝后期业已开始的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南北朝诗向唐诗演进的过渡性阶段 ,隋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南北诗风融合的倾向。其中以帝王之尊而为诗坛领袖的隋炀帝杨广的创作 ,更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典型。其人兼受南北两方文化精神的熏陶、濡染 ,其诗则兼有北方诗歌的贞刚质朴与南方诗歌的清绮纤丽。  相似文献   

2.
章继光 《学术研究》2004,(4):144-146
韩愈对唐代诗人的评论 ,表现出具有创新精神的诗学观。它主要体现在 :树立以盛唐为法、李杜为宗的诗歌美学范式 ;提倡尚奇的诗风 ;重视诗歌的风骨与气势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隋代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隋诗承南北诗歌之余绪,渐有合其两长、去其所短之趋势.但是,隋代统一之于文学的影响并不全在正面,隋代的政治环境以及杨广个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北诗风的融合,隋代诗人的地域局限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东魏北齐与南朝文学交流频繁。然而北齐诗坛并未出现南北诗风融合的局面 ,相反却转向华艳。这表现出北朝文学受南朝文学影响的阶段性差异 ,折射出北齐的腐败政局及汉族士人备受压抑的心态 ,昭示出北齐文化难以自立的尴尬境地。梁陈诗歌则昭示出汉晋传统文化以正朔自居的文化心态与文化向心力实际削弱的趋势。西魏北周虽无文学创作的卓著实绩 ,但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于北齐、梁陈之外别树以长安文化为核心的“周礼”文化系统 ,为南北朝诗歌走向初盛唐诗歌的成熟境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具有特别的文化向心与凝聚意义。唐诗之形成不仅仅是北方刚健质实的思想内容与南朝日臻完善的艺术技巧的融合 ,关陇集团所铸造的长安文化精神是南北诗风得以融会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葛景春 《中州学刊》2004,(4):118-123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绝然相反.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巨大变异,不仅仅是诗人个性与个人风格的差异,这是唐代诗歌主潮的变化,更是由深刻的文化思潮嬗变所引起的,是盛唐浪漫诗风向转折时期的现实写实诗风的嬗变,是唐代前期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后期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在诗歌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发展史上,南北朝诗,可以说是唐诗的一种必要准备。其中包含南朝诗宫商清绮的因素,也包含北朝诗气质贞刚的因素,还包含由南入北的庾信等诗人融合南北诗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元初南北统一,北方士人南下,南方文人北上,在南北文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南北诗风的交融,这在元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北人而长期仕宦于南方的张之翰,具有促进南北诗风融合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诗学理论,并以其创作实践,在这一融合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考察其相关理论及创作实践,是研究元代诗风转变乃至整个元代诗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邓芳 《北方论丛》2010,(1):6-11
《箧中集》诗人是盛唐到中唐诗歌转折中的一个过渡群体。他们复古色彩明显,多做五言古诗,对汉魏诗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等多有继承。但《箧中集》诗人缺少魏晋诗宏阔自由的精神力量,过多执著于现实忧虑,诗歌也因而呈现出俗和涩的新变倾向。特别是他们善于用尖刻参苦的语言把自己的穷苦说到极端处,以及有意识地用语感上的涩调表达内心的苦涩,成为中唐奇险一派诗风之先声。  相似文献   

9.
讽喻诗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也是其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诗歌类型.古代朝鲜文人对白居易讽喻诗多有学习,主要体现为高丽朝和朝鲜朝文人的接受,而朝鲜朝时期文人对于白居易讽喻诗的接受较之高丽朝诗人群体明显得到了加强,包括诗歌数量增多,批判意识及情感更加强烈,讽刺范围更为深广.这种变化是由于高丽朝、朝鲜朝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自觉意识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1,22(1):47-51
杜甫生活在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盛唐诗坛,生前不为时人所重,诗名不彰,与之交往唱和的众多著名诗人竟无人称赞他的诗歌;传至中唐,受到了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无法逾越的丰碑;传至晚唐,诗人学习杜诗和批评杜诗,纪念、凭吊并神化杜甫,从而把杜甫推向诗歌的神坛.  相似文献   

12.
余才林 《文史哲》2006,(6):55-60
宋代早期诗话自唐诗本事演化而来。一方面,诗话明显继承本事的形式,二者体制格调相近,叙事类型趋同。另一方面,诗话逐渐偏离本事的体式,证事变异,议论提升,诠事扩展。宋代早期诗话与唐诗本事的复变关系体现了唐诗本事的学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长卿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人物,从其生年、诗歌的风格、实力乃至创作的个性来看,刘长卿都应该归入盛唐。特别是他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而在情景交融上也具有“定型”的意义。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显示出此派的无形而巨大的聚合力,也更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生活在黄河与汾水之间的八位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经历的相似,诸老们不约而同地写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社会和国家命运的诗篇.它们之中既有悲恋逝去故国的作品,也有渴望新朝和平的佳作,共同构成了河汾诸老诗歌中看似矛盾的家国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披蓑负笠的外表、倚牛吹笛的行为,是"牧童"形象的基本特征.唐诗中的"牧童"有写实、象征两类,后一类"牧童"身上寄寓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唐代艳诗创作在对女性审美价值的体认、男女情爱的感知、绮靡华艳诗美风范的追求方面,龙翔凤翥,超越同侪。唐人才华横溢,这些艳纵之笔,亦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平添了几许流丽风情,增饰了无限旖旎韵致。运用文本分析、史论结合的方法,将艳诗研究置于文学、文化、人性发展的大视野中综合考察,可以发现,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  相似文献   

18.
唐大历时期,诗人多官居下僚,有志难伸,常集会唱和,因此诗歌风格、体式趋同,有类型化倾向.在"大历十才子"之外,还有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体.其中刘长卿地位特殊,诗为翘楚,是大历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语诗坛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性“史诗” ,但是诞生了“诗史”。从《诗经》到两汉乐府 ,到中晚唐诗篇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显现了夺目的光彩。唐代叙事诗 ,是中国汉语叙事诗成熟的标志 ;对它做重点研究 ,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诗界“抒情”和“叙事”之双峰 ,更深刻地理解艰难时事怎样造就一代诗豪 ,更准确地检测诗人的才力和魄力。  相似文献   

20.
郝凤彩 《阴山学刊》2007,20(1):25-31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方干、郑谷、曹邺、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