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农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3):1-6,1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就是他"质性自然",不能忍受官场的种种,当他的经济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后就毅然归隐了.传统的"不事二姓"说以及时下存在的避免牵连说、畏罪逃跑说皆不足取信.在陶渊明的叔叔中,陶夔官位最高,陶渊明的彭泽令一职是由他安排的,另有两位叔叔是隐士.陶渊明写给青年朋友庞参军的诗表达了深厚感情和对于政局的隐忧.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个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4.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搏击的。一、仕隐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隐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这种违背心牲的生存方式,令他感觉耻辱和痛苦(即“志意多所耻”);还在做建威参军时他就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归隐多年之后,回顾那段仕宦生涯时还说:“在英经十载,…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酒诗的文人,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陶渊明嗜酒,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社会之风;(2)世道乱世、黑暗,借酒寄情;(3)人生坎坷,借酒寻求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酒诗的文人,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陶渊明嗜酒,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社会之风;(2)世道乱世、黑暗,借酒寄情;(3)人生坎坷,借酒寻求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思想的探索,有主道家说、有主儒家说、有主玄家说、有主老子说、有主庄子说、有主儒道佛合一说。本文从陶诗陶文中举出夸夸大者数端,进行诠释与疏理,得出了自己坚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梅尧臣在宋代首先打开了陶渊明接受史的新局面。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浅学——力学——超越的历程。他接受陶渊明既有个人禀性、经历方面的原因,又有时代价值观和审美思潮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供职荆州”,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房玄龄《晋书》,颜延年《陶征士诛》、萧统《陶渊明传》、无名氏《莲社高贤传》诸材料,均不曾有记载。首倡是说者,据笔者随见,始于吴仁杰《陶精节先生年谱》所引叶少蕴一段话语。就是说,此种说法乃始于北宋学人。然而与叶少蕴同为北宋人工质《栗里谱》却不载此事。叶说既出,即引起了古今无数从事陶渊明研究者的注目,故自彼迄今,几平凡涉及陶渊明生平论著,无一不认为陶渊明曾供职于荆州的。而持此说者,对陶渊明当进供职荆州的幕主,又存在着两种意见:即一为桓玄,一为刘裕.所…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已发现十部《陶氏宗谱》,其中都有关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世、生平的记载。本文对此进行评述与甄别,认为:一、陶侃为陶渊明曾祖当无疑问。二、陶茂乃陶渊明祖父,任武昌太守。三、陶渊明父为陶敏,非陶逸或陶回。四、陶渊明前后两娶,前妻程氏,续妻瞿氏。叔父陶夔,敬远为渊明从弟之一。五、陶渊明故里在浔阳郡治鹤问寨附近,今九江市西南二十里赛湖、八里湖一带,距东林寺较近。所谓“渊明始家宜丰”及楚城乡或庐山南有渊明故居之说皆不可信。本文是作者在考察了各地所藏之《陶氏宗谱》的基础上写成的,其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也求甚解     
林振宇 《社区》2010,(23):17-17
读书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求甚解。一种是也求甚解。 有的读书人选择不求甚解,说这是句成语,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理由似乎很充足,但却曲解陶渊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际的伟大诗人,论家对其作品中表现的“怒目”与“静穆”历来争议很大,至今尚不一致,故有论辨之必要。一钟嵘《诗品·序》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历代论家多沿袭此说并加以阐发。“五·四”后,有学者说“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原因之一是他“能泯化一切忧喜。”鲁迅曾对此提出批评.可是至今尚有人未理解鲁迅的原意,认为“静穆”是陶渊明的主要方面,“怒目”只不过表现在晚年极少数作品中。是否如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酒仙诗人    本书运用幽默手法就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可以说,这个方面在以前陶渊明文学的读解、研究中并未得到重视。    陶渊明的创作是在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这一时期,当时,日本还没有实现国家统一。但大家不要认为陶渊明的文学始终是落后于时代的旧物。如果仔细品味的话,即使是在现代,我们也能体会到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亲切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在日本对汉诗感兴趣的人已为数不多。在有限的汉诗爱好者中,他们对陶渊明的印象一般是:“嗜酒的田园诗人”和逍遥自在的人…  相似文献   

15.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独特的作品,它的主旨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言情说;寄托说;守礼与反礼说,等等。笔者却认为,《闲情赋》表达了作者的济世思想,以及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是历史上的陶渊明,另一个是真实的陶渊明。真实的陶渊明具有二元对立的人格结构,他在文化人格和世俗人格的左右下,对人生、名声和仕途有着矛盾的观点,这缘于陶渊明性格上的的克制性。从他对酒、对琴和贫困的自述中可以得知他在为人上有一定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