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以激进的文学话语与自恋式的退守、自虐的抗争等表达方式来宣泄情感,感受世界,给人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视角,使女性写作红遍文坛.但女性文学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女性争取应获得的各种权利,从而达到男女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女性写作究竟走向何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何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6):925-927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4.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毛海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1):54-58,63
苏青和林白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作家,并且成名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然而笔者发现,就是这两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私人化写作”倾向。文章试图以两位作家为基点,论述其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的“私人化写作”,从而揭示“私人化写作”这一独特的景观对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鼎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25-27
实现“文学一体化”即文学高度规范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出现主流文艺思潮和借助政治力量构成了权力话语。自 2 0世纪 2 0年代末以来中国新文学逐步实现了一体化的历史过程。自 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一体化局面逐渐瓦解 ,个人化写作成为潮流。作家的个人化写作相对于文学一体化局面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也存在某些值得注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中国当代小说中较为独特的文本之一,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其主要表征是使用后现代的叙事策略与方法。然而,由于这种后现代手法是通过借鉴与模仿而完成的,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种文本上的“类后现代”叙事,这种“类后现代”叙事具有反权威、拆解二元对立模式的倾向,采取“躯体描写”和“姐妹情谊”的文本策略来展示其叙事观念。在艺术上表现为对元小说的应用、破碎结构的采用和对独特语言的使用。虽然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女性写作在文本叙述上的变革,但也存有自身的精神困境并因此走向了尽头。对此种现象我们应反思。 相似文献
9.
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4):79-81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作家大都在新时期初的文坛有着重要影响。70年代正处于当代文学与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作家的创作受到来自诸多层面的影响,在这种状态下的作家创作心态、创作方法很值得研究。本分着重分析了韩少功、谌容、贾平凹等作家身处70年代夹缝期创作的复杂心态与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三种写作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孟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57-64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大致分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写作姿态:第一阶段(1977-1983),敏感的觉醒者,代表诗人是舒婷和林子;第二阶段(1984-1999),执着的建设者,代表诗人是翟永明、唐亚平和伊蕾;第三阶段(2000- ),轻松的游戏者,代表诗人是尹丽川和巫昂.写作姿态的转换与共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女性诗歌秩序.通过它,不仅能对新时期女性诗歌三个阶段的不同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而且还能勾勒出一幅相对清晰的女性诗歌地图. 相似文献
11.
赵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3-97
文学创作从发生之初的实用性,到魏晋时期转向审美性,标志其走向成熟.站在现代的角度,就文学创作之目的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其情感表达、苦闷宣泄、审美追求、形式创造、制造愉悦之过程,实则是漫无目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廖卫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5-68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文学网站、网络文学频道及个人文学主页应运而生。它为网络写手、网民中的文学读者、网络文学评论家提供了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在线写作、在线阅读、在线评论这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和文学活动空间。网络文学蔚然兴起。它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是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 ,实现了从口头文学创作到书面文学创作再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文学创作的信息反馈机制,阐述了内反馈和外反馈的主要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说明了正确处理好内、外反馈问题,对提高创作水平和创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7-72
文学创作构思中的整合是指在创作构思活动中将参与文学创造的各种心理因素及生成作品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协调、重构,形成观念中未来文本意象和意象系列及结构形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能力。以事物的有机整体性为基础的文本整体性及由创作主体艺术创造认知方式所决定的文学构思的整体性是创作构思整合的客观和主观依据。创作构思中的心理整合是创作主体各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适应、协调、配合。意念中未来文本意义、意象、结构系统的生成和建构是整合作用的产物。整合贯穿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能及创作构思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曾玉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62-65
实用写作与文学创作都是利用文字来记录思维活动、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 ,虽有许多共性 ,但从根本上说 ,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系统 ,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着各自的规律及要求。本文从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差异性作了系统阐述 ,以便能更好地掌握它们的规律 ,真正驾驭它们 ,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刘志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99-102
文章从思维对象、思维与语言这三者的关系入手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创作中思维、意象、语言的模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乔明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2):28-32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师资管理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179-18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高校师资管理模式弊端日渐显明,时代呼唤高校师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管理机制,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师资管理水平,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诗文兼擅的季娴是明末清初扬州地区的名门才女,一生丰富多彩而结局悲凉凄怆。其阐述佛理的"醒世之文"严密机智、神气秀朗,充满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其诗作蕴藉含蓄、摇曳多姿,却晕染着刻骨的寂寞与哀伤。季娴"秀擅闺中、风高林下",以卓越的才华挑战了彼时女子"锦泊米盐、才湮针线"的宿命,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营造出一片葳蕤华茂的女性风景。 相似文献
20.
爱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的结合,为爱德加写作《红星照耀中国》创造了条件,也极大地激发了海伦的文学创作欲望;他们的分离又使海伦·斯诺全身心地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中,使她用毕生精力写出几十本有关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报告文学,爱德加与海伦的文学创作既有相似之处,又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