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处在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大背景之下的学衡派学术立场和学术动向进行了总体考察 ,指出学衡派一方面仍坚持传统学术学以载道的主旨 ,但他们学术实践显然不囿于此 ,他们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坚持客观的态度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研究范式上 ,也接受了分科研究等现代学术的研究模式 ;同时 ,他们努力传播西学 ,是一些现代学术学科的奠基人。这一切都表明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转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学术面临新的建设格局.胡适融合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对中国现代学术建设作出示范,他的探索过程和成果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学术走向,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选择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国学术提出了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合 ,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五四运动学术自由与科学标准的提出 ,为解决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它促进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规范和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方法的思考、选择和设定,对于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学者,都是至关紧要的。20世纪中国的一批杰出学者,在他们成就斐然的学术经典或名著中,开拓了各有千秋的学术门径。本文着力于以“学术史的材料作方法论的文章”,通过系统地考察和融贯中国学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学者的学术成就,挖掘其间内蕴着的学术方法,阐释了中国现代学术方法通论的三个层次,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总纲目的“双构四点”,即世界视野和文化还原的双构性与立足点、着眼点、关键点、归宿点四个功能点,以求为当代学术的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之交诗学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在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再造中国现代诗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核心主题.19世纪中后叶的文学革命已经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诗学转型,而深厚的中西学术素养,毕生以学术为己任的执着追求,使王国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之交包括诗学在内的现代学术转型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界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学术热”。在这次学术史研究的热潮中,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很多问题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他们不仅关注学术史研究的内涵与边界,更致力于爬梳一代学术的承传、流变与趋向。而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则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包括传统学术在近代的承传与流变;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学人、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理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士能否等于西方知识分子?笔者认为绝对不能,但有的学者(如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教授)却不这么看。  相似文献   

9.
近日再次读得知名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的力作《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载余英时:《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商人精神》),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对历史史料翔实而生动的把握,以及大胆地提出了与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研究所不同的论调,都让我这个后生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与典范--论宋明学术之所以"造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 《中州学刊》2004,(4):140-145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明而达高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学术创新,创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学术精神和特性.理学学术的转生担当了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学术整合方法的落实,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智慧.宋学义理解释学的开创,取代了汉学,使中国解释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学术典范的确立,标志着学术由特殊走向普遍,而形成社会的学术思潮.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准则下,本体与工夫、哲学形上学与百姓日用之学、内圣与外王的价值"直通",而毋需价值"曲成".学术的规范性,是古代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公共道德;宋明学术的人文理性的关怀,凸显了对于价值理想和终极关切的理性解释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伍廷芳在清末曾两度担任驻美公使。保护华侨利益、维护民族尊严是其工作重心。他的护侨实践表明 :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外倾社会心态制约着近代以来的中国戏剧变革最终走向了移植西方话剧的道路。人们对话剧的热情有时并不在话剧本身 ,而在于赋予话剧之外的那层心理色彩 ,在于人们对话剧的热情中把自己的社会心理倾向表达出来了。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成果 ,对认识当代中国文艺的诸种现实多有裨益。话剧传入中国的文化史价值 ,主要不在于它传达了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中国戏剧的格局。早期话剧在文化史上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恰恰在于它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史学界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看法不一,形成不同的主张:或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标准,或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或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为分期标准。这些标准都不符合中国通史的学科分期要求。中国现代史作为通史,其分期应当以社会形态的变迁为标准,应根据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模式,将其划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的准备时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时期或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或现代社会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对加强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亚丽 《齐鲁学刊》2007,2(1):105-107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致形成了三种范式进化论范式、阶级论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以这三种文学史范式为参照,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认同仍然存在危机,面临种种新的文学史范式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写作范式的回顾与考察,将有助于本学科文学史范式的再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理想的道德追求,注重现世、求是务实的人生信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和持中的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基本精神。这几个基本精神曾经对中国的历史发生作用。对它的批判继承,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语“言文脱节”的独特发展历程,使文言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一是历时顺序的承袭;二是共时层面的横向进入。因此,只有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分析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