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女性的悲剧——苔丝悲剧命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卑下的,这是女性的悲哀.更可悲的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女性已经认同并屈从于男性文化强加在她们身上的一切.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苔丝的悲剧成因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2.
我的皮肤下     
《优雅》2022,(3):30-31
西班牙艺术家大卫·卡特于2011年开始了一项名为"Under my skin"(我的皮肤下)的艺术项目.在这一行为艺术中,他将所爱之人的照片刺进了他手掌的皮肤下.如此,皮肤成为了他自身的象征,整个过程便成为了他将所爱之人的记忆内化于身心的仪式,因为他渴望着让这些亲爱的人在他这里留有鲜活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问题,有各种争议,较为一致的说法是内篇为庄子手笔,外、杂篇出于庄子后学,但都没有确凿根据。本文认为,在没有充足证据之前,不宜剥夺庄子对书中某些篇章的著作权,故所引文字仍系于庄子名下。几十年来,庄子遭受非议最猛烈的莫过于他的处世哲学。这些非议歪曲丑化了庄于的形象,使庄子在一些读者的心目中成了一个可悲可笑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开阔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果庄子活在今世,面对这些非议,说不定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对于中国喜剧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全面深入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笑的传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笑的巨匠,而且在于他那独特的用笑去摧毁旧世界的艺术开辟了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新的源流,推动了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成熟,并在创作上影响了整整几代作家。即使到今天人们还继续从鲁迅小说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鲁迅小说那种以公心讽世的美学原则,强烈而深邃的憎爱感情,那种对旧社会无情的鞭挞和对国民灵魂剔肤见骨的解剖,那种从可笑中掘出可悲,于不动声色之中挑破虚伪的艺术手腕。那种深沉含蓄而又尖刻冷峻的笑声,无不给现代作家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别林斯基说过:“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既充满了悲剧的雄伟,又充满了喜剧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这个人物身上不可分割地、完整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自成一体的个性;你对他又是惊奇、又是害怕、又是好笑”(《别林斯基论文学》)。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具有人民性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往往把悲剧性和喜剧性融合在一起。关汉卿、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吴敬梓、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类例证。可以和这些文学大师们比美的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他的部分小说创作,就有把喜剧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7.
感受悲剧     
《东方》杂志 (1995年第 5期 )曾刊登了一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0周年的专稿——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的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章认为,我们今天常常说纳粹杀了 600万犹太人,日本兵杀了南京 30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他说:“抽象是记忆最疯狂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 600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以理解的。”读到这儿,我的心怦怦…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后来在远海中总算钓到一条马林鱼.他奋力与之交战两天两夜,终于把马林鱼杀死并用绳索将它捆在船边.但在返航途中,死马林鱼不断遭到鲨鱼群的袭击,老人奋力拼搏.等他回到岸边时,那条马林鱼已被鲨鱼啃得只剩下一具骨架了.越是想逃避命中注定的不幸,就越是无法逃避这一不幸.这让我们自然而然联起到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俄狄浦斯得到了神示:他将杀父娶母.恐吓之下,他不敢再回到科任托斯的父母身边,然而在流浪的途中他杀死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却还是他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武帝纪>),也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还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对曹操形象进行多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重要人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第一种:只为解决寂寞的男女有些男女单纯因为寂寞找个人陪伴,这种婚姻很悲剧。因为当男人不寂寞了,他就会觉得裸婚是浪费青春,而当女人寂寞不再,就会发现裸婚吃大亏。第二种:只因一见钟情的男女一见钟情的男女,大多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一辈  相似文献   

15.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因为马克思将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非历史地扩展到全部历史和其他文化中中去了,他甚至反对马克思关于"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观点.文本深入分析了鲍德里亚的上述质疑,指认了他错误地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和物质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模式,再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妖魔化为简单的历史公式论,才会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等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论的可笑断言.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作品中的时间代表了传统与历史文化,福克纳写人物困在时间——也就是历史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所引起的人生悲剧。《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中,赵姨娘的悲剧是双重的,她首先是封建社会妻妾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很大缺陷的人,糊涂昏聩、无事生非、愚蠢颟顸使赵姨娘成为一个既可怜又可厌的悲剧人物.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庶出的现实又使她高雅不俗的心灵羁绊在世俗的泥潭中而苦恼、逃避、挣扎,成为封建嫡庶制度的牺牲品,这是探春最无奈的悲剧.更不幸的是,为了逃避庶出的现实和宣示自己主子小姐的身份,她极力摆脱、疏远与赵姨娘和贾环的联系,这又使其陷入了心灵扭曲的另一重悲剧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常被误认为一个荒诞的哲学形象.出现这种误解,是因为忽视了施蒂纳的黑格尔主义的背景.通过解读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联,我们将发现,唯一者展示了哲学和历史的终结,他是精神运动达到绝对知识阶段的化身,也是历史发展达到自由终点后的人类状况.作为哲学和历史的终结者,唯一者成为了“最后之人”.  相似文献   

19.
莎亚比亚的悲剧世界是一个充满暴风雨的世界。它时时撼动着我们的心灵,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冲刷着我们的血液。“他的剧作使我们的头脑感到了事物的力量,”“他是你唯一的悲剧作者。”——这里既有麦克自的失魂落晚、奥瑟罗的痛心疾首、哈姆雷特的思虑重重,又有李尔王的懊悔前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情深意笃,雅典泰门的愤世嫉俗。的确,他的悲剧世界是一个回荡着激情的世界。这种激情产生于他的时代,他的  相似文献   

20.
"君子"大约出现于西周初年,起初并非指称伦理意义上的"有德之人",而更多地在政治学意义上被人使用,它的初始含义是"君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作为"有德之人"的"道德君子"的出现乃是经历了一个由"位"至"德"转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孔子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人物,他以"德"诠释君子,以"小人"反衬"君子",为人们标举了做人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