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民族关系及民族战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之一,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大体说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主体民族、民族间的“和亲”、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历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民族战争的性质及其评判、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的评价、史学研究中如何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等等。我们只是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介绍一些基本的观点,以提供同志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几年来,史学工作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带有重大理论原则的问题。下面的几个问题是较突出的:(一)宋辽、宋金、宋元、明清……间的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二)我国从秦汉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朝、辽、金,等等,是中国的一个部分还是外国或“异国”?(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等同的或性质各异的两种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战争是否具有侵略反侵略的性质,首先必须看它是出现在一个国家之内还是在国与国之间;出现在一国之内的战争,是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的。同时,战争的存在,进行战争的各方面在政治上的相互敌对,进攻和抵抗、压迫和反压迫,都是民族矛盾的集中表现或其突出形式;但此又不能和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那个根源相分离。  相似文献   

3.
汉语"民族"一词是中国的本土词汇,是不具有国家和政治因素含义、主要基于文化差异来区分"我族"与"他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教无类、华夷一家"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即"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两种工具,被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势。从总体历史来讲,仍然是文化主义的民族观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大力 《中国学术》2002,3(4):187-206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6.
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其在古代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来西往的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历史上,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汉代开始到宋辽金时期,新疆的民族关系主要受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矛盾斗争的影响。宋辽金时期,在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历史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历史发展多么曲折,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始终是历史上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发生着既密切又复杂的关系。正确认识与论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仅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以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毛浑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结合。因此,谈谈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对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可能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三、西方石油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历史上,长时期来存在着石油进口的问题。但从石油进口的性质来说,明清之际,是划时代的界标。以前把石油运到中国来的是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以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商人;以前是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交换的礼物,以后则是西方资产阶级把它变成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与军事、政治、文化方面的侵略,同时并进,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 俺答汗(1507—1582,亦称阿勒坦汗)是十六世纪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戎马创业,消除封建割据,使蒙古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和平安定局面;他开发漠南,使这里农、牧业生产,城镇建设,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十六世纪后半期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不拟对俺答汗作全面评论,仅就他在蒙汉、蒙藏民族的关系方面所做的历史贡献,简略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路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何耀华1991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笑和局级秘书高德同志,要我组建一个课题组,对国家拟议中开展的“全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进行试点,我深感这是一种重托,表示愿意全力进行。调查提纲报出之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办公...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民族战争。作为历史上一种必然的政治现象,民族战争既有一般战争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首先对民族战争予以界定,然后探讨民族战争发生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最后分析一下民族战争的若干特点。一、民族战争含义的界定对民族战争的界定,历来有分歧。有的学者看得宽泛一些,有的则主张有一些附加的条件。笔者认为,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主要应考察参与战争的社会群体的民族属性。有的同志主张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不仅要考虑战争主体的民族属性,还要考虑该民族政权中汉族上层人士参与的程度,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以及战争的目的,认为具有民族色彩的战争不一定就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关系形式,也是人类精神生 活需求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文明现象。婚姻关系的本质要求是 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结合。但在人类漫长发展的历史中,由 于人类其它社会关系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从而对婚姻关系形 成各种各样的制约,人类婚姻关系的普遍性受到严重阻碍, 人类婚姻关系的本质亦受到严重歪曲。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因 素制约中,民族差异造成的婚姻隔离便是自由通婚的历史障 碍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兄弟民族曾经在远古时 代有过融洽的相互联姻。可是随着国家形式和民族生存形式 的发展,这种民族联姻日渐减少,日益变形,日益受制于各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之在研究中国教育史时,经常要接触到民族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与国外民族的关系,并由这些关系而引起的一切教育上的问题。关于民族的某些问题,如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方面的问题、什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民族关系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方面的问题、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方面的问题等,民族史研究工作者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关。本文所述,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教育史的民族问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关系格局的演进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缘起、形成和发展。生产、生活上相互依存,是中华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基础;对民族地区的优抚与开发,是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尊重少数民族特点及自主管理权,是协调族际政治关系,维护政治一体化的前提;多元文化并存、相互吸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斗争;融合和同化过程中的曲折和斗争,乃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冲突;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道义性、功能性以及评价民族战争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认为考察民族战争的道义性,应具体分析参与战争的各个民族的政治状况,这包括:①在一个民族内起主导作用的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②战争的目的和动机;③在战争中实施的政策。民族战争的积极功能是:①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②为各民族人口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迁徙打开了通道,从而为各民族的重组和融合创造了条件;③是对一个民族最严峻的考验,给各民族提出了为赢得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课题;④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当然,民族战争也存在造成各族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以及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湮没和一些民族的消亡、增加民族间的隔阂等消极功能。评价民族战争、应当从道义评价和功能评价两个方面着手;道义评价和功能评价既要严格区分,又要合理结合;要有关于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的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就东西方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资料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哪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民首先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呢?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所得资料,没有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根据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就其大范围来说,是在古代东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文物安全问题很早就受到了统治者和收藏者的关注和重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物安全主要是收藏者的一己私事.每当兵荒马乱和改朝换代之后,虽然都是珍贵文物的大劫,但文物安全问题也会逐渐受到关注,从个人雅事变成国家大事,并成为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国家战略问题.就今天的文物安全问题而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文物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扶持、引导和借助民间收藏及基层群众的力量来维护中国国家文物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概况社会学这门学科是1836年由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1798-1857年)正式命名的.孔德的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一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他曾用社会物理学(Phrsics Sociale)一词,从第四卷便用社会学(Sociologie)这个词.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他把"人类智力"发展规律应用于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已进到实证阶段的社会.因而他把哲学改成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应从观察到的事实归结出现象的规律.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