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延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18-23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前期科举社会士人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讽刺江南士人的众生相,抨击的是已经日益腐败的科举制度。我们今天要读懂《儒林外史》,必须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如要搞清《儒林外史》中童生、贡生、监生、生员、用才、举人、进士等一批与科举考试有关的重要称谓,就必须搞明白清代科举资格考试。 相似文献
2.
3.
王丽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88-91
以士人形象转变为切入点,在分析<儒林外史>、<孽海花>、<围城>三部小说中士人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形象改变原因.指出八股取士的没落、民族危机的深重、中西文化碰撞的加剧,使得许多士人远离了传统的士人精神,把追求的重心转向于利,他们的社会角色从操控国家政治、文化命运的传统士大夫转变为渐次游离子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新兴... 相似文献
4.
王进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1):29-36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直接从白话通俗小说发展而来,其文体渊源可追溯到《世说新语》,在不重纪事而追求人物神韵、文人性、真人轶事性、谐趣性以及适应于创作宗旨的分类结构等诸多方面,《儒林外史》都受到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吴敬梓在汲取《世说新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之同时,把《世说新语》的文体因素融化到白话小说的创作中,使《儒林外史》的小说文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不只是表现手法 ,而是总体构思和具体描写中有反思明史、总结明亡历史教训的用心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怀念明朝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这在清初至清中叶汉族士人创作的小说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徐文翔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57-60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在审丑特质上,即审丑主体、审丑客体、对待美丑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审丑特质上的差异性正是《儒林外史》对《金瓶梅》反拨与拒绝的重要体现。分析前者对后者在审丑层面的反拨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准确认识小说自身的存在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有利于全面地发掘出两部作品之间的动态变迁,避免了拘囿于单向度的研究层面,从而使得研究呈现出一种双向的维度,令小说的独特存在价值得到更好的凸显。 相似文献
8.
裘新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43-45
2011年,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全椒县举行。会议学术活动可谓内容丰富,新见迭出,主要在《儒林外史》人文精神与当下意义的研究、发掘新资料推进了对吴敬梓家世和作品研究、《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传播途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这必将推动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结合实例,探讨了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中的省略和抽象现象,分析了略和抽象翻译的原因及其对译文忠实性,文化的交流及读者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儒林外史》所设置的明代背景一直被视为假托,论者们将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作者生活的清代,而不过多地探究作品与明代的关系,如此一来,便很容易造成对《儒林外史》文本理解的偏差,对许多涉及明代背景的描写视而不见,最终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总体把握.本文试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探析《儒林外史》文本与明代背景的关系,希与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彪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84-87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恒夫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87-95
《儒林外史》描写戏曲演出活动的目的 ,或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或是由此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优伶鲍文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 ,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是将他与一些儒士作对比 ,从而突出读书人的行己无耻。“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儒林外史》最有特色的结构 ,然而此结构并非独创 ,是对《四声猿》之类的明清杂剧的仿照。《儒林外史》常以人物命运与行为的突转来增强讽刺效果 ,这显然是运用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崔中良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
根据明喻的定义,找出了《儒林外史》中的所有明喻,并根据对应的翻译策略将这些明喻进行分类和统计,最后得出在明喻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翻译策略,其次是解释和转义。根据这些统计的结果分析译者使用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期望能给以后的明喻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蓝青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6-123
浙江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一部,诸多《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失收,亦未见其它论著征引。是集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所评版本为《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是现存部头最大的《儒林外史》评点。作为晚出的评点,《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却没有朴学重考据的痕迹,而是集中在对小说情节人物的评骘和写作技法的鉴赏上。童叶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褒贬倾向把握得比较精准,对人物的评价颇为公允,对小说情节和艺术特性的辨析更为细致,且有不少独到见解。《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丰富了《儒林外史》评点研究材料,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陈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99-101
《儒林外史》和《围城》是中国讽刺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本文对二者讽刺艺术不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对象直指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围城》则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颓败与人类的生存困境,而将道德判断延期《。儒林外史》的讽刺采用客观呈现的叙事方法,而《围城》的讽刺则采用主观说明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梁春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5-72
《儒林外史》是一部故事时间跨度超越百年的小说。确定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及时间间隔,对于把握纷杂的情节推进,甚至了解作者写作方式、判断作品内容的真伪、作品传抄过程中的错漏都有非常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从作品内容互证、明清社会事实等方面确定《儒林外史》的故事编年,并从编年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和回答章培恒等各位先生对于故事时间推进与相关情节是否扣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探讨《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并揭示其翻译方法及效果。研究发现,尽管译者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顺应原文延续其风格,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固有差异,文学风格的翻译仍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9.
杨译《儒林外史》具有典型杂合文本的整体特征,译文兼具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这一杂合性对于译界二元对立的消解、彰显语言文化差异、促进文化平等交流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当下中外文化文学的对外传播、特别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儒林外史》的结构,众家评说不一,杨义先生则提出了十分新颖的观点,即《儒林外史》的结构遵循八股文"原、反、正、推"的布局原则,并且对八股文构成反讽意味。这一提法固然昭示《儒林外史》的结构仍有其相对整体性,但以《儒林外史》的主体结构对比八股文"原、反、正、推"的布局,其实并不吻合。综合考察,"反讽说"也颇值得推敲,作者没有必要使用这样隐晦的方式来进行反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