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晨 《中州学刊》2005,(3):97-100
人权入宪标志着人权成为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也昭示着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应朝着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向发展,如将行政诉讼的目的定位在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上;将行政诉讼的保护范围从人身权、财产权扩展到政治权利、受教育权、文化权、劳动权和休息权等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增设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引入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建构行政法院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邓刚宏 《江海学刊》2020,(3):147-153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定和原告诉权的保护做出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与司法实践不能对接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诉之利益的属性与范围界定模糊、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缺失,导致司法实践上原告资格标准过于狭窄。因此,有必要厘清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在逻辑,遵循主观公权利救济路径,在行政诉讼法中设原告资格专章,分别从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两个层面明确规定原告资格标准。在主观诉讼层面,立法明确原告资格三层结构标准;在客观诉讼层面,立法明确基于公共利益的无利害关系标准;同时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案例指导制度发展原告资格标准,逐步完善原告资格这一极具流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中止贯穿于行政诉讼各个阶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行政诉讼中有不同的表现,有分散性、暂停性、可恢复性、法定性、多元性和可消除性等特征,它不仅能够保障诉讼活动程序正常,还能够确保诉讼活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国家司法权威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我国建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诉讼经济价值等,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构建行之有效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5.
根据行政诉讼的特质,行政诉讼检察权能内在地包括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和对被告行政机关诉讼活动的监督两个方面。当前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只针对法院的单向性监督格局使得其陷入功能实施的制度困境。建构行政诉讼被告型检察监督制度不仅是实现行政诉讼制度功能的需要,也是遵循司法规律的基本要求。被告型监督应当以检察建议为主要方式,并把检察监督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同时需要整合多元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行政诉讼是指个人、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行政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诉讼制度。这一概念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诉讼的原告只能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个人或组织。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为某种行政行为或不为某种行政行为的机关或组织。这里包含三种意思:第一,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第二,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诉讼未必是行政诉讼,只有当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出现,并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而为相对人所告时,行政诉讼才能成立;第三,行政诉讼的被告人不一定是行政机关,由法律、法规授权从事行政行为的组织(如卫生防疫站)也可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立法在配置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过程中,强化行政机关的诉讼义务而扩大了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利。应重新设置行政机关的诉权,赋予行政机关较多的诉权与诉讼权利,平衡双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明确行政诉讼制度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从而保障行政机关的诉权与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8.
完善《行政诉讼法》与行政诉讼类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将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分为六种形式,学术界根据行政诉讼案件受理范围,结合行政诉讼判决形式概括出若干行政诉讼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判实践的丰富,这六种判决形式已难以适应各种类型的行政案件.我们认为,应借鉴域外经验,并考虑行政诉讼的目的、原告的诉权、行政诉讼的客体等因素,在现有的基础上将诉讼类型分为撤销诉讼、课予义务诉讼、给付诉讼、确认诉讼、公益诉讼、机关诉讼、当事人诉讼等七类.  相似文献   

9.
刘颖 《中州学刊》2005,(1):110-112
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分析行政诉讼法的法律总体构成、现代宪政精神出发,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统一.要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原告范围有待扩宽,法院审查对象需增加,诉讼类型化.  相似文献   

10.
“反垄断行政诉讼”在我国表现为两种形式:反垄断执法行政诉讼和反行政垄断诉讼。两者共同追求经济法所代表的实质理性观、实质平等观和社会利益观,却与我国当前行政诉讼体制的形式理性观、狭隘身份观和个体利益观形成了强烈冲突。后者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涉经济法案件的有效展开,只能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造和观念变革,在行政诉讼中逐步引入经济法理念,才能有效地应对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1.
行政处罚法推动了行政法上的制度创新,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听证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一种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关人表达意志的机制,形成相对人和相关人对行政过程更为有效的参与和监督,以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本文主要围绕我国《行政处罚法》听证程序的规定,结合国内外一些听证理论和实践,谈一谈目前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修改《行政处罚法》的建议,并呼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对行政权的运行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制。广泛存在于行政活动各个领域的行政裁量权的规制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法治政府要求行政裁量权合理受限,而通过规制行政裁量权可以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制行政裁量权,需要对行政裁量权进行界定,并分析行政裁量权存在的合理性。规范主义进路与功能主义进路是规制行政裁量权的两种基本模式,而后者具有的多重优势更适宜作为我国行政裁量权规制路径。要建立以行政自制制度为基础的多元化的行政裁量权规制体系,从而对整个行政过程的行政裁量权进行有效规制,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行政规划作为现代行政法中重要的行为形态已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但在我国行政法治实践中对于行政规划的概念、属性及其内涵的认识却存在着诸多误解与偏差。其中之症结在于将其与行政计划的概念混为一谈。如何真正体现行政规划的优越性并使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路径.首要之工作是对行政规划基本问题予以本源性的厘清,以期从“人”、“物”及“事”三个维度对行政规划与行政计划做一明晰的界分。最终,通过公众权利的保障与政府责任理念的重塑,显现行政规划的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4.
章志远 《阴山学刊》2006,19(6):76-83
发轫于日本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并非传统行政法学虚构的神话,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范畴。公定力意指除自始无效外,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获得有效推定的作用力。行政瑕疵的不可避免性、行政纠纷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纠纷解决的非合意性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成员的秩序需求则是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具有对世性的法律效力,行政行为公定力对不同的对象具有各不相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防止偏见规则是行政程序公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它也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必须;它具有实现行政程序法立法目的的功能。防止偏见规则的价值就在于实现自然公正,实现公平兼顾效率,就在于它能够维护一个行政决定的确定力,从而实现良性的社会秩序。发源于英国自然正义理念,在美国表现为正当程序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表现为行政回避制度。我国的行政回避制度要借鉴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美国行政法的演化及其对我国行政法完善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行政法历经近两百年的发展 ,从最初的传送带模式演变为专家知识模式 ,发展到近代的成本———利益分析 ,尽管每一次模式转变的背景、原理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行政权的行使寻求合理依据。我国行政法起步晚 ,结构体系、程序运作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不完善之处。通过对美国行政法演化过程的介绍分析 ,总结出行政法自身固有的民主、法治、分权、正当程度等一些普遍性准则 ,探讨其对我国行政法在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分权结构、加强司法审查和完善行政程序等方面可能提供的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由于行政法的公法性质,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构成了行政法的基础.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看,行政法的价值应定位于公益--私益论,即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是发展公共利益基础上充分保护和促进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治是一国行政法实施和实现的基本理性判断,而行政法治中的价值选择是促成行政法治的前提条件。诚信价值作为若干价值中的一个其对行政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价值无法取代的,它具有促成行政法治权威、行政法治自证、行政公信力和行政法治正当期待的意义。目前行政法治中诚信价值可由行政基本秩序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范保持稳定、行政设定义务具有可实现性、行政执法行为保持同等对待、行政承诺行为必须兑现等范畴构成。要确立行政法治中的诚信价值,制定行政诚信法、减少行政权法外运作频度、行政权的行使归属于行政系统等是必须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规章监督的法学机理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学机理上说 ,行政规章监督问题的核心是宪政与法治的传统命题———权利与权力、自治与他治的关系。从制度上说 ,行政规章监督需要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以及非正式法律程序的多方交互和整合作用 ,需要在行政立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对行政规章立法质量进行“过程性整理”。  相似文献   

20.
郭朋 《齐鲁学刊》2005,(5):144-148
当今各国政府为了应对日益扩张的行政职能的需要。采取了行政分权的措施。行政分权有利于政府合法性权威的树立,同时导致政府传统行政任务的私法化。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的重要概念。由于行政分权和行政任务私法化趋势的影响,我国传统行政主体的外延应该进一步扩展。公用事业企业应该被纳入行政主体的范畴。公用事业企业具有多重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公用事业企业是行政主体,对公用事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相关事务独立行使行政管理权,另一方面,公用事业企业作为政府管制的对象,又充当了行政相对人的角色,同时,公用事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私法上的服务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