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习语翻译需要掌握许多常识 ,了解两种语言中习语的文化差异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与典籍外译之话语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 《河南社会科学》2012,(7):102-104,108
典籍翻译对于提升中国形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抵制文化霸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或汉学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译本在国内外评价很高,在国外销量也很大,影响很广,但我们却发现理雅各《易经》英译本存在着许多误译,作为文化殖民者,他还有意通过翻译消解和扭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剥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形象.典籍外译利在千秋,为了确保典籍文化在输出的同时不变形、不失真,汉语学者的译本断不可缺,不能简单地仅以销量作为典籍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胡作友  邓英 《学术界》2003,(4):189-194
本文从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入手 ,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并就此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化对翻译的多重制约性 ,即文化态度制约翻译的动机与文本的选择 ,文化倾向影响翻译中的取舍或删改 ,文化地位制约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落实  相似文献   

4.
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表现物象与体现窝意顾此失彼的问题.为此,译者可以把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交融起来,传达文化意象的整体含义,实现目标语和源语的和谐翻译.翻译过程中应视具体语境,或采取归化的原则,或采取异化的原则,或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从根本上讲是在原语和译语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作文本类型、译者的语言水平、译者的翻译目的、译作读者水平、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强弱等。多数情况下,归化论者和异化论者都努力保持一种平衡以避免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6.
肯尼斯·雷克斯洛斯(王红公)是美国现代诗坛中推介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并创作了许多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关的作品,中国文化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追寻肯尼斯的创作和翻译生涯,探寻其诗歌中的中国意象和禅宗意境.  相似文献   

7.
任一鸣 《社会科学》2007,(4):184-188
在跨民族文学文本中,某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其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被放置到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框架中加以表达,从而具备了文化翻译的功能。跨民族文学文本进入翻译研究视野的可能性,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达功能,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对这样一种文学文本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基于对传统翻译研究中研究角度或研究立场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传统翻译研究中一些基本观念的重新审视和突破。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跨民族文学文本,应成为当代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为语言间的转换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从语言层面上的负迁移和非语言层面上的负迁移两个反面探讨了母语文化负迁移与翻译的关系,指出译者应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翻译,从而避免负迁移的影响,使译文尽量准确、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递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被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0.
在对比中西声乐不同的文化特征并挖掘其文化根源之后,本文探讨了歌词翻译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及语用层面上文化因素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以及在歌词翻译的多重限制中,文化翻译面临的困难和处理的原则.通过时中英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尝试,本文提出:一、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除探索歌词中文化因素的特点、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外,还应开展歌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歌词翻译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研究以及歌词翻译文化史的研究.二、应挖掘翻译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具体应用,即重视具有独特性、混合性、实用性的具体翻译形式的研究.三、歌词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扩展研究对象、转变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成果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圣经汉语翻译呈现出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过渡,产生了介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浅文言圣经译本。汉语浅文言圣经共四种译本: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施约瑟译本。其中,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都只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或部分旧约书卷,只有施约瑟译本是唯一的浅文言圣经全书译本。相较之前的深文言译本和之后发展至今的白话译本,浅文言译本可称为圣经汉译史上的重要过渡,其译本种类、数量和影响力都有限,只出版过汉字一种文字形式的译本。此时段的晚清传教士群体处于盼望各基督教差会能共同接受和认同一部圣经译本的心态中,较为忽略浅文言圣经译本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翻译课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的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达到其教学目标,除了明确本门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外,还要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汉维翻译的水平。汉维翻译是小语种教学,教师要注意课程创新,补充和完善教材的不足,及时吸纳当前政治经济中的新词汇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汉维翻译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以俄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为例,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并以丰富的俄汉两民族语言互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直都是我们在汉英互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汉英互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翻译中对文化进行阐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喻翻译方法,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Toury、Nida和Kraszewsk三人各自提出了对隐喻翻译的指导原则;国内学者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对汉语中隐喻现象的翻译提出自己的方法。汉语隐喻译成英语有以下三种方法:字面直译法、意义对等目标语隐喻寻求法和纯粹的解释性翻译法。  相似文献   

16.
《论语》的英译是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模因与《论语》中的儒家文化的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因正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桥梁,而文化的传播也正是模因进化的结果。儒家模因正是在文化进化与模因论相结合的背景下通过中西方译者的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播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个体行为必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对译者个体的文化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为。从关注他人、"大我优先"和关系中心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文化翻译的影响,能够深化对译者在文化翻译活动中心理特征的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他人导向性特征,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尤其关注他人、关注关系、重视集体利益。但是,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影响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19.
思维与语言紧密相关,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映射入手探索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进行思维转换的翻译策略,提出了翻译中排除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差异之外,更需要考虑较多的非文本因素。汉英旅游文本在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有所不同,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对汉语旅游文本英译进行探讨。认为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关照译文读者反应,才能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才能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文本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