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公羊家解<春秋>,以"大一统"为核心."通三统"和"张三世"是公羊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一统"的两种不同阐述:前者是公羊家在汉帝国方兴未艾之际,在其政教体系建立过程中,对其历史性焦虑的回应和形而上困惑的解答;后者是公羊家在经历了帝国的重构之后,对帝国现实处境的反思和未来图景的描绘,体现了公羊家试图用文化理想来提升帝国政治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北宋哲宗亲政时期,有三件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重修元祐《神宗实录》、编类元祐臣僚章疏、对元祐看详诉理所之旧案重加审定。这些事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对之前元祐时代留下的不同类型"文字"的处理。而"文字"的背后,是士大夫的议论、思想、立场。在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的议论和相关的"文字",是其成长、参与政事的体现,也代表了一种北宋立国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因此,哲宗亲政以来针对士大夫"文字"的政治整顿,抓住了士大夫的要害所在,既达成了时人党同伐异的政治目的,更重塑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面貌,深刻改变了北宋的士大夫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3.
元老院是古代罗马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罗马国家走过王政、共和与帝国各个历史时期。帝国初期重建的元老院不仅在罗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罗马帝国的稳固发展功不可没。重建的原因则在于罗马特殊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威廉·亨利·西沃德是林肯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卿,经历了美国内战和南方重建两个特殊的时期,是建立"美国太平洋商业帝国"的鼓吹者和设计师.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史学界对西沃德的政治活动、外交思想和实践、个人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张耒晚年"乐府效张籍",走的是相同的"复古"道路,即发扬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北宋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弊端、民生疾苦、风俗人情,再现了汉乐府风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在唐代都进入繁盛时期,并且这两类艺术的互相渗透与影响也日渐突出.到了北宋,诗画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坛宿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随着文人画、写意画主体地位的确立,诗歌和绘画在表现作者人格精神的最终指向上趋于统一.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因此而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论赵普     
赵普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早年;二、执政中枢;三、晚年。他的主要活动,是在第二个时期,也就是在宋太祖时期。他的政治生涯,是与太祖赵匡胤密不可分的。在太祖时期,北宋基本实现并巩固了统一,结束了中唐以来二百年的战争和混乱局面。在太祖统治的十七年中,赵普有十四年活跃于中枢之中。在太祖众多的大臣中,他的影响和地  相似文献   

9.
"回易",在北宋时期,演变成为北宋军队从事赢利性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虽弥补了军费不足的窘境,使得军费的不足的压力可以得到稍稍缓解,但是回易是军队这种特殊身份的群体的行为,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军队回易阻碍和破坏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秩序.因此,从北宋时期军队从事回易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为出发点,阐述北宋政府对军队从事回易活动的限制与管理.在对军队回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10.
论沈括的"天人相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认真挖掘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北宋科技发展的内因与动力,不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八佾》中的“社”,部分古代注本和几乎所有的今人注本,都解释为“木制的牌位”。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这里的社,是指代表社神的活着的树木,而不是木制的牌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究竟何在?其中的一个回答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中国哲学以"不言说"的实践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西方哲学则以"言说"的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中国哲学虽然也有"言说",但其"言说的"的价值最终要由这"不言说"的实践来决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国哲学对于用以"言说"的文字就不甚重视,往往有"得意忘言"的情结。中国哲学因其以"不言说"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表现为一种非逻辑的心灵体验哲学或实践学。  相似文献   

13.
“也”作为语气词在《论语》中用得较普遍。从句尾的“也”和句中的“也”两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它在各种句子中的用法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直子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身上具有两种独特的美——病态美和诗意美。也正是这两种美的凝合以及她对死亡的异视角观照使她在女性形象中魅力窦生,成为又一个美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1951年12月~1952年10月,在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江苏地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这既是一场经济斗争,也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斗争.运动一方面对党政机关的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制止,另一方面又严重扩大化,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弼的认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言意之辩和体无.言意之辩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被提出,研究者往往注意此文的第一段,对第二段则很少注意,第二段其实也有很深刻的思想,即意在象先的命题.此思想对干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体无是王弼哲学的最终追求.在意在象先和体无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发掘这种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王弼哲学.体无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共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释《天问》之"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开头有关“天”的追问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笔者认为 ,《天问》有关“天”的追问是对楚国远祖及其光辉历史功绩的追忆 ,其中涉及的楚国远祖有颛顼、重黎和羲和等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开天辟地”、“东南何亏”和“历象日月”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19.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自然环境产生特定的饮食文化,特定的饮食文化有与之相应的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不同的语言指称体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例如,中国大部分地区以"米"为主食,大部分英语国家以"bread"为主食,汉语"米"指称体系与英语"Bread"指称体系就显示出这种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