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合称为元代四大悲剧,被喻为“雪里梅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这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十八世纪就被译介到西方,...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为了集中体现作品的民族悲剧特征,作者有意对历史素材进行了增删改动,并着意安排了“大团圆”似的结尾。  相似文献   

4.
5.
元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算得上跨文化传播的先驱,两个多世纪前流传到西方,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伏尔泰将之改写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除了"搜孤""救孤"这一基本点相同之外,其他如时代、剧情、人物、结构、结局、创作意图等各方面都作了极大的改动.<中国孤儿>是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戏剧是紧张的艺术、冲突的艺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以"搜孤"和"救孤"的行动为主线,贯穿起众多的矛盾冲突,表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由于作者的巧妙布局,剧中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尖锐、剧烈、悬念迭出,使得这部戏的情节紧张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其对戏剧冲突的安排,确实反映出剧作家高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贺拉斯》和《赵氏孤儿》被视为同样优秀的悲剧作品,一个来自处于"黄金时代"的法国,另一个却来自动荡时期的中国元朝。文章将从人物作用及其所代表的审美价值这个角度,对这两部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展开对比分析,为探究中法古典文学异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论《赵氏孤儿》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氏孤儿》这部著名的历史悲剧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程婴等义士身上体现的为支持正义而舍生忘死的义烈精神。这不仅是传统道德中舍生取义最高伦理原则的体现,而且更是中华民族舍己救人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次表现在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凡是反动的势力,不管表面上多么强大、凶残,终将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正义的力量则相反,因为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所以永远是不可能战胜的。  相似文献   

10.
问世于我国元代初期的《赵氏孤儿》(以下简称《孤儿》),是一部取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杂剧。它以尖锐剧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和慷慨激越、气壮山河的悲壮基调,著称于世,在我国杂剧创作云蒸霞蔚,杂剧作家群雄并峙的元代初期,占据着不可多得的一席之地。早在一七三五年,它就被介绍到国外,以后又飞洋渡海,远播英法。不仅如此,它还被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英国剧作家  相似文献   

11.
原自春秋赵氏家族兴衰的赵氏孤儿,历来为史学界文学界重视,并演绎出多个版本。本文通过对史记、杂剧、话剧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分析比对,从惩恶扬善的基本精神礼制建构,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精神礼制丰富,进而到现代因个体意识苏醒而对生活之荒诞、虚无的界定,探寻中国古典精神礼制的建构、丰富乃至崩塌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2.
13.
《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将换孤从主动变为巧合与误会,这导致程婴的形象从忠肝义胆的大英雄降格为善良的小人物;他主动以孤儿为代价,刻意让孤儿与屠岸贾相亲相爱并在成年后砍杀了屠岸贾,程婴以此得到一种畸形的报复快感,如此便对程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转,再加上整个电影中叙事逻辑上的大量疏漏,导致整个《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失败,这也映射了当下整个武侠大片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困境与焦虑,这种困境与焦虑将持续影响武侠大片的美誉度和长久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杂剧之一,它在舞台演出上获得巨大成功,响誉中外。但专力研究《赵氏孤儿》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本人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近二十年探讨《赵氏孤儿》的文章进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历史与艺术、主题思想和元明刊本比较。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与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而言,突显人文精神是创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其中又引发悲剧性的消解、复仇主题的解构、人性的驳杂等问题,因此,传统文本当代改编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电影《赵氏孤儿》戏剧冲突的设置体现了陈凯歌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取向,他不仅希望扩大的自我视界在历时性层面上成功地实现与前人视界的融合,还欲凭借现代艺术手段与公众传媒的力量去影响大众的理解和评判,从而在共时态的层面上达成更为广泛的视界融合。然而陈凯歌的艺术实践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处理道义与人性的文化冲突时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是其改编不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传播历史知识,使广大观众在思想或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或启迪。文学创作可以合理虚构,尤其是历史剧的诸多情节更需要虚构。但是,在欣赏、肯定、赞扬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存在历史错误,极容易误导广大观众,尤其是分集剧情介绍,不但与剧情内容明显不相吻合,而且错误百出。虽为瑜中之瑕,但我们认为还是避免为是。本文对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以及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剧情介绍中存在的诸多错误提出指正意见,供该剧编导及广大电视观众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借鉴了说话表演艺术,组织为该剧第四折的内容,通过程婴向孤儿诉说 赵氏家世的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一构想,为我们了解宋元说话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了解这一点,也 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把握这一著名悲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赵氏孤儿》是一部震古铄今的历史悲剧,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少有的被译为外文的作品。本文认为:这部作品其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魅力主要来自正义与邪恶作殊死搏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悲剧气氛的渲染,和对义烈精神的褒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