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民主权利构造之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谦 《南京社会科学》2007,2(5):113-118
基于环境民主的公共性特质,一个国家的民主发育进程最有可能表达于环境保护领域.由于环境利益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导致环境民主理念转化为具体制度的艰难性,而环境民主的权利化构造恰是良好的制度选择.环境民主的权利构造过程恰是公众环境保护权利的动态配置过程,它不能完全游离于环境治理公权力的运行轨道,而是围绕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环境立法权力、环境行政权力和环境司法权力的行使实现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目标理念,在于促进国家环境行政民主化,保障公民环境权,平衡公众环境利益诉求进而实现环境正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育环境领域的自主治理精神。以此为指导,通过全面创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来源,健全公众环境立法参与、环境行政参与制度,创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环境刑事自诉制度,培育成熟的环保社会团体等途径,全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 ,各个国家都通过立法确立了环境行政权以保护环境 ;同时 ,在环境民主的理念下 ,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为核心的公众环境权在环境法中也日渐突出。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权利。在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权利中 ,环境行政权在环境保护中处于主导性地位 ,公众环境权则是一种从属性、补充性权利 ,但公众环境权的行使往往有其独立性一面 ,这构成对环境行政权的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4.
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失衡是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突出成因.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创新模式,其通过公众与政治企业家、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结合,以及会议带来的公众组织化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可以推进环境民主,改善环境质量,逐步趋向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均衡.从江苏的实践情况来看,社区环境圆桌会议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创新模式,其顺利实施有赖于一系列制度安排:政府主导制度、激励机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专家支持系统、公众组织化促进机制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增加了公众参与条款.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公众知情权保护、参与机制及权利保障机制方面尚存在不足,要使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权有效行使,须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范围、保障公众信息获取,并且对之提供有效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应针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树立更为主动的“人类与其他物种平权、平利”的环保理念;从提高实效性的追求出发将环境保护效率作为西部环保的第一价值追求;在运作机理上更多地选择动用社会政治大厦,更多地倚重权力,给权利以必要的限制;在制度构造上,关注以尊重私权为逻辑起点,重新设计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使人们在享受权利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去主动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7.
听证在行政决策中被立法者赋予了民主功能,然听证之听取意见功能定位决定其可提供的只能是公平感,难以承载民主价值;听证权之程序性权利取向也易造成公众在决策体制中的"结构——过程"两阶段的角色断裂,进而使民主性失落。协商则有助于充实公众参与权、促进"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生成、促成平衡各方诉求的决策结构形成,使公众参与主体得到肯定与张扬,且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为协商方式在行政决策中的确立提供了客观基础,协商可修复失落的民主性,是走出行政决策民主性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上进  张蕾 《兰州学刊》2004,(3):195-197
我们于 2 0 0 3年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表明 :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薄弱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 ,表现为公众参与环保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为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必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家文明富强、人民生存幸福,有赖于优良制度。优良制度是以宪治、共同人性、人权民主、自由生存、权责对等、公私分明和权利博弈权力为基本构成内容的制度。因而,制度创新必以宪治为立足点,以明确契约、实行共和为精神土壤,以尊重共同人性,选择以人权民主为基本取向,以凡事讲求权责对等和公私分明为制度运行方式,以权利博弈权力为制度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宪政制度下,人民享有对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权力的监督权.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时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具体方式.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民主原则,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具有民主性、外部性、权利性、社会性的基本属性,应当在宪政的视域内界定其性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国家环境公权力起着主导性作用.解决环境问题仪靠环境公权力的运作是不够的.环境民主作为环境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各国环境法律所承认.公众环境保护权作为一种环境民主权利,为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利红  徐玺 《东南学术》2021,(3):227-235
《环境保护法》赋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封、扣押的权力,但该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行政目的错位、执法手段"一刀切"、利益衡量不全面等规范性欠缺问题.威慑型环境规制下行政执法存在规范化欠缺的症结,应对执法目的与手段的错位问题予以关注.关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并对行政权力的规范行使进行合理规制,应从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制、非强制性机制、保障公众参与等方面促进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孔繁军 《东岳论丛》2003,24(6):122-125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表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首先是一种政治理念,是对国家与人民关系的基本定位;其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国家权力为人民享有,而不能归于敌人;再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应享有最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同时意味着人民生活的高度自治化。要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要树立公民意识,二要改革选举制度,三要缩小行政扩大自治,四要以法制手段巩固民主成果。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环境危机加剧,全球公众参与环保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保护面临成本过高、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的今天,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我们立足于从政治学角度研究目前中国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而探求公众环保参与的行为主导因素,阐明促使公众参与环保上升至政治民主参与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都依法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有权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和参与环境管理。公众参与作为 21世纪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已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纷纷通过立法来保障。然而,我国此类立法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中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比较,提出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导思想的变化,现行《环境保护法》立法过于原则化,与现行单项环境法律、法规相冲突等问题突显出来。应从体现“大环境”观念、关注环境公平、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法》的制度条款进行相应的立法修改,使之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4):171-178
受托人权力具有他益性与约定性特征,伴随信托商事化应用的增加,受托人权力呈现逐步扩张的趋势。由于信托法任意性规范的特征,信托合同成为配置受托人权力的主要方式,但是信托合同机制存在的缺陷,特别是格式条款的大量应用为受托人权力的扩张甚至滥用提供了便利。治理合同路径下的受托人权利扩张,应当创新受托人权力的配置方式;完善《信托法》法制,确定受托人权力制度,增加信托合同制度,通过私法规制、行政规制等多种手段调整受托人权力制度;同时应当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受托人权力行使提供健全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民主更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多数人的统治 ,权力在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权力如剑之双刃 ,因而要保障民主真正实现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其一 ,是对政治精英权力的限制 ,前人提供了两条路径 ,第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二 ,以社会制约权力。其二 ,对多数人权力的限制。首先是防止代议机构的多数人权力或社会中相对固定多数人的权力 ,其次是防止人民的权力滥用而侵犯到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员与党内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党代表切实履职正是实现这种良性政治流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党代会最高权力机关职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党员权利、推动组织科学发展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履职质量决定党内民主发展水平。适应党内外社会生态系统、党员特别是新生代党员权利诉求等变化,应积极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促进党代表充分履职。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共权力的嵌入性结构和实体性结构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政府权力与市场权力、决策和执行权与监督权力、中央与地方权力、政府职能与政府部门的失衡是清晰可见的。实现政府权力与市场权力的制度均衡、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的制度均衡、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实现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职能的契合、构建新型的政府实体性权力结构是应对权力失衡的政策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