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留给后人极珍贵的思想遗产,全面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提出的。弄清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是解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前提。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关于这一问题的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通过历史地、综合地研究马克思的全部有关论述,追溯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怎样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与公社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公社,称之为印度公社,亦或称之为东方公社、亚细亚公社、亚洲公社、印度农村公社、亚洲村社,等等。这些称呼,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对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研究公社所有制的历程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谜底李杰马克思晚年有没有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涉及到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地位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必须对马克思研究公社所有制的历程进行考察。马克思通过公社所有制的研究抽象概括出了亚细亚生...  相似文献   

5.
宋培军 《文史哲》2015,(2):149-163,168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6.
黄玉顺 《学术界》2022,(7):43-52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历史的一种抽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根据儒家正义论的原理,寻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陈志忠 《理论界》2004,(4):49-50
研究非西方落后国家具体的社会历史,探求造成其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开辟符合非西方落后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并非丝毫没有涉及西方以外的社会发展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对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正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东方社会历史的一个可贵尝试。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8.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曾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构想,这些构想是与他早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真思考相联系的。本文拟从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入手,探讨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 ,历来存在各种争论。着眼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 ,是确立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1.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由来已久,成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柱公案.本文以该论述的经典文本表述为依据,从两大区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以及"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区分)入手,并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归为第一大社会形态;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作静态和动态的考查.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经济形式解体的可能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界,特别是历史科学理论界,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曾经具体论述过的一种生产方式,现已收编在中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1.土地是公有的或国有的;2.生产者  相似文献   

13.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松 《兰州学刊》2004,13(1):64-67,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理论思考 ,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李约瑟难题”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入手,研究了东方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问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谢霖同志的这部学术专著是在当代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形势下出版的。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该书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特点。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农村公社的关系问题。谢霖同志是通过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研究来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把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建立在对历史资料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避免了过去那种抽象的概念推演。作者对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的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他不仅提到马克思1843年的《克罗茨纳赫笔记》、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所谓世界历史,并非各个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境域下,个别国家的超常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为各个国家谋求独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邓小平正是立足当代"世情"和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构想,为中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马克思主张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是依次更替的演进关系,并认为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往往是从一种非典型的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或者在某种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形态的过渡。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演进及过渡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有一段简要表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这一张序列表中,排在第一顺序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它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有何内在联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占何等地位?这是国内外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因此,剖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涵义,弄清马克思的原意,这是解开长期争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社会构想”,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逻辑必然.这一构想的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逻辑前提,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深入探索为逻辑支点,以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为逻辑基础,以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逻辑结论,完整而严密地阐释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和民族直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最近二、三十年间,在东西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外,就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表明,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五个阶段、沿着单一线路发展的,因而这个理论值得怀疑,甚至应当摈弃。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五个阶段的理论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动摇的基点之一。在我们看来,争论双方,无论是怀疑者还是捍卫者,似乎都还缺少对马克思这一理论底蕴的深入探讨,亟待解决重新认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