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密切相关.在中国禅学史与中国美学史上,禅与文学相互渗透,禅宗把俗世点化成佛土,把佛土还原为俗世的做法,大大影响了文士的生活与创作;而文士对禅法与禅门活动的参与,也对禅门造成影响,如导致文字禅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一在二十世纪的禅宗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入矢义高创立了语言学派。他们把禅宗语言当作珍贵的活化石,把汗牛充栋的禅宗典籍视为一座语言宝库。这种禅宗研究的语言学方法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因为禅宗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语言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所以中国的禅宗学者可谓天生丽质,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本土优势,对禅宗语言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硕果累累,为禅学的兴盛,为东学西渐作出了贡献。禅宗研究的语言学派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法国思想大师萨特指出:“语言不是附加在为他的存在上的现象:它原本就是为他的存在,就是…  相似文献   

3.
自禅宗思想流行以后 ,很多人都把做诗与参禅紧密地联系起来。禅对诗的影响 ,首先是禅对人的影响。作为一种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悟道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对印度佛教烦琐经义的背叛。在中国 ,禅宗开始走向简易平实的现实人生。中国知识分子的天生依附性性格使他们面临着一种生存的困境 ,而禅宗那种既在孤峰顶上 ,又在红尘浪里的处世态度 ,受到了既有出世修养 ,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 ,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王维那种艺术的生存方式就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首先表现在禅意诗与禅理诗的不同上。禅理诗大多语言枯燥 ,是单纯的说教和言理。禅意诗是作者带有禅味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的诗化。恬淡的情绪风格是王诗第二个特点 ,这与禅宗以顿悟自性、发现本心为宗旨相关联。王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意境上的“空”、“静”、“闲”。与以往僧诗意境的清寒而缺乏人世的热情不同 ,王维的禅意诗是充满生命和生机的。  相似文献   

4.
《樵歌》与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敦儒约有禅词 5 0首 ,它们主要反映了南宗禅思想对词人内心世界的渗透 ,包括“切要自信”、“莫受人惑”及“平常心是道”等方面。其中不少禅词不用禅语而暗含禅趣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外 ,禅宗语言风格也对朱词通俗、戏谑风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韩坤 《天府新论》2005,(Z1):279-280
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在佛教禅宗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创立了一套清新易学的"生活禅",突出禅的鲜明而强烈的生活意味,极大的推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他宣扬"平常心是道",认为坐卧行据、扬眉瞬目之间即显佛性,从而把慧能开创的顿悟法门推向了极致,推到僧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以人为本位的禅宗风格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无疑有一定的净化和启悟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词的通俗化是指词的内容上贴近日常生活、语言上白话家常、风格上通俗谐趣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明禅宗对词的通俗化走向产生的影响:一、态度上: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二、立意上: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三、语言上:口语白话,戏谑幽默.  相似文献   

7.
佛教禅宗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语言观--不立文字,以及由这种语言观所带来的超常的语言实践.禅宗语录文本形式多样,具有口语通俗性、句型多样性、文字简练性、象征暗示性和乖谬怪诞性等特点,都是为更好地传播其思想服务的.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和关联:一方面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哲学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禅籍高频出现的詈称不仅反映了禅宗僧团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也折射出当时禅僧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时代风貌。禅籍丰富的詈称既是禅僧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禅僧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能够了解到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资料,从而对禅宗语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根源有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禅宗对语言文字的功用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禅宗所说的语言障文字降否定了语言文字的完美性,它与修辞的主旨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语言风格是指文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特色。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作家的语言风格,尤其研究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不仅对指导文艺创作,培养好的语言风格,而且对提高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一作家的语言风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图景和思想风貌,以至于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听说的作家语言风格,不同于语体风格,也不同于文风。作家的语言风格乃是作家的创作特色,是作家特有的和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任何一个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就是由作家运用语言材料时所体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的诗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般评论宋诗,常常举出严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说法。而“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则确乎是宋诗的特征与优长。黄庭坚和在他的影响下开创的江西诗派,也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并为造成宋诗的独特风格作出了贡献。 黄庭坚“喜与禅僧语”,后人甚至评论他“惟本领为禅学”。事实是就其成绩突出的诗歌创作而言,造成其成就的因素很多,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当代禅宗的影响。禅宗发展到晚唐五代,由“祖师禅”而衍变为“分灯禅”,至北宋,判为“五家七宗”。禅宗各派系已鲜见禅解上的创新与差异,而主要在接引学人、表达禅观上翻新争奇,互相争胜。掸师们上堂示法、请益勘辩,追求机锋俊语,不落窠臼,又发展了如歌如吟的偈颂,在语言技巧方面多有创造。禅门中还形成了有关谈禅技巧的一些理论主张。这样,在禅宗中原来重视言句与否定言句的不同宗风的矛盾中,讲究语言技巧的“文字禅”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大量的禅宗语录(其中包括许多偈颂)在这时被编纂起来。  相似文献   

12.
陶诗远境说     
陶渊明向大自然的远游远观,使其在自然冥会为一,构成其诗歌的空间之远境;向悠悠上古回溯,使其向古贤士获取精神力量,形成时间之远境;超越当下生活境界,悠然远迈,是为心远境界。远境的创造,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使其超越俗世羁绊和俗情牵累,进一步完善了恬淡、宁静的田园诗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今哲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俗世化的结果。俗世化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活的商业化、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和话语的多样化。西方的后现代哲学是社会俗世化的极端表现。马克思的哲学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克服社会俗世化的消极影响的哲学,它揭示的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平等的基本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应当按照“发展哲学”这一方式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禅宗典籍历来被认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之一,其语料价值可与敦煌文献媲美.禅籍中存在大量唐宋时期的俗语和谚语,故而唐宋口语是构成禅宗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谚语口语化的特点,正好适合禅籍语言的口语化,因此,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禅宗典籍中,也成了禅籍中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耿春玲  赵玉红 《理论界》2006,(2):196-197
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互相影响。招牌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也有深刻的联系。本文从写作风格、写作特点和语用特点三个方面对招牌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并解释了语言和社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仇立颖 《理论界》2012,(12):90-93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信仰佛教,爱好禅宗,受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语言观影响,他借鉴了禅宗一些语言表达方法用于诗歌创作,但在他的诗学思想中,讲究句法是与追求意蕴是并重的,只有在高远意境的役使驱动下,造语精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黔东梵净山临济禅宗法脉正宗,源远流长,自明代即直接传承破山法脉,与梵净山妙玄一系合二为一,形成妙玄、天隐、圣符三枝灯系,自成梵净山临济禅宗传灯系统,代代相传,直至晚清以后,仍绵延不绝,直到民国后期.因之梵净山临济禅宗的风格亦带有破山临济禅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在中国的思想界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中国知识阶层而言 ,在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的各个角落 ,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中国古典美学、文学艺术及哲学 ,都留下了禅宗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格作家。语言风格往往是人格内涵的显现,而人格的形成又取决于作家息息相关的生活事实。因此每位风格作家的身上都有不为他人所共有的特殊文化因子。本文试从老舍外在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地域环境、民族出身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文化基因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