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言简意深、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另加的。讽,就是用含蓄的话进行劝告或讽刺,这里是说,邹忌用故事作比喻劝告齐威王采纳臣民的忠谏,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剡川姚宏本《战国策·齐一》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章》,载齐国名臣邹忌问他的妻妾和来客,他和齐国的美男子城北徐公究竟谁长得更美?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邹忌胜过徐公。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当面和他相较,自觉不如徐公远甚,从而认识到妻妾和来客之所以吹捧他是由于各怀私心,于是朝见齐威王,劝威王广开言路。威王听从了他的意见,果然收效甚弘,燕赵韩魏四国都前来朝见。这篇策文的写作技巧很高。层层深入,好象剥茧抽丝,叙次井然,有谨严的逻辑力量,很容易使人信服。  相似文献   

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之一.此文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的一番大道理;在生动而形象的故事中,包孕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它因小见大,由此及彼,情节生动,结构完整,不愧为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其文虽美,其事则虚;它实际上是一篇拟托之辞,所记之事不足凭信.不过,从文学的角度看来,这倒是一篇颇具匠心的创作,因而值得细读深议.本文拟就一般有所忽略的三个问题略抒己见,以探其赜.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册语文课本译注为“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译文是正确的;但注“服”为“穿戴”,未免根据不足。《说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车右(马革)所以周旋。”《经籍纂古》《康熙字典》“服”字有十数解,有关者二:一是“衣”,二是“穿”,“衣”名词动用为“穿”,但无“戴”字之义。《辞源》一九八○年修订本“服”字的第一项释义是: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历来为古文选家所推重,屡被题作《赵威后问齐使》或《问齐使》而选入古文集或教科书。例如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乾隆年间余自明编选的《古文释义新编》都选录了它;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了它;至于其它古文选本、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有关教科书选有这篇文章的,那就不胜枚举了。总之,《赵威后问齐使》(亦作《问齐使》)一文,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战国策》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就是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古今许多著名的学者注家给它作文字注解时,却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刘向在《战国策序》中指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不仅指出了该书命名的涵义,而且也明确了它的内容.基本上是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君,或发表政治见解,或提出斗争策略.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战国策》的显著特点便是运用对话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唐且不辱使命》通篇即由对话组成,篇幅虽短,但情节极其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借题发挥,展开议论说理,这种写法,可以说自古就有。《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洵的《六国论》,就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现在,这类文章就更日见其多了,《从……谈起》、《由……而想到的》,这类标题从报刊上时时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命题的意图,无非是从某一事借题发挥说开去。 论说文的这种借题发挥,它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呢?下面,让我们以《游褒禅山记》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例,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有三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千百年来它们以其主人公的高超的说话艺术让人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上课的时候 ,笔者就想 ,为什么烛之武能够把要亡郑的秦伯说得转而跟郑人结成联盟呢 ?为什么触龙能把赵太后说得转怒为喜呢 ?为什么邹忌能把齐王说得连连称善呢 ?再看看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时 ,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 ,任你苦口婆心 ,说得唇焦口燥也是枉然 ,他要么爱理不理 ,要么貌恭而心不服。同样是说服人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们就做不到呢 ?细细琢磨 ,笔者…  相似文献   

9.
战国士人研习揣摩之术,以工于游说论辩,借机取合诸侯,这种风气之下,一大批托名纵横名士而虚构的游说故事应时而生。而带有模式化特征的作品便是这些虚构故事中举足轻重的一类,约可分为情节模式化作品与言辞模式化作品两类。就产生原因而言,《战国策》的模式化虚构作品来源于策士的企慕名利与自我推销;就文本内涵而言,它们在谋篇布局与篇章数目等方面都已然颇成规模。《战国策》中的模式化故事作为此书所含虚构作品中特殊的一类,它们与其他游说故事一样,都体现着文学在走向自觉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的有益尝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辞采绚丽多姿,语言清新活泼,受到历代人们的赞赏。然而从逻辑上看,策士从前提到最后推导出的结论不一定成立,某些游说辞其实是一种诡辩论。《战国策》游说辞诡辩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游说方式:步步设问、诱敌入毂;制造悬念、引发好奇;列举史实、巧言诡辩。  相似文献   

11.
《史记》、《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今本《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后人据孔衍《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刺秦部分补入,时间当在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鲁迅所说的“古已有之”,是确有根据的。中国不但早已有了杂文,而且有过专门研究杂文的论著。刘勰《文心雕龙》就曾专辟一章(《杂文第二十四》),谈论杂文。“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古人很早就把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称之为杂说。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这类杂说就已存在了。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劝学篇》、韩非《说难》以及庄子、墨子的某些著作,都可说是最早的杂文。秦汉以还,如李斯《谏逐客书》、贾谊《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指陈利害,辩析得失,议论  相似文献   

13.
所谓成文就是能够单独成篇的文章。《战国策》中保留的大量成文,不但具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很有特色,是战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战国策》成文的文体类别比较多,其中以说体为主,另有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盟誓载文、祝辞、占辞等,是研究早期文体的重要模本。古人常贬《战国策》内质而赞其行文,多是针对其成文。《战国策》成文的辑录有利于对战国文学地理学作出更为准确的勾画和描绘。《战国策》兼具史书与子书的性质,使《战国策》成文在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语言学诸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简称《国策》。此书非一人之作,初无定名,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卷帙也较混乱。后经西汉末年学者刘向整理、校订,依照国别,重行编辑,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是《战国策》流传史上的关键时期,有赖曾鞏的整理,《战国策》才得以“完篇”流传至今。本文考证认为曾鞏云经他整理后“三十三篇复完”,实仅指无整卷秩失,字句段落乃至整章佚失仍不在少数;曾鞏校此书的时间为嘉祐六年至嘉祐八年;此后,有李格非、王觉、孙朴等续校《战国策》;孙朴校本是北宋传本中的最佳本。  相似文献   

16.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一部33卷460章的《战国策》,有据可凭的“拟托”章竟多至110多处。这些“拟托”之笔,不排除作者的少知寡闻和疏忽,但从总体来看,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刘向《叙录》中说:“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正反映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书是专讲策谋的。游说之士考虑的是说辩的效果,史实固可以用,夸张拟造也未尝不可用。因此,“拟托”出现于《战国策》中的策士之口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者也”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中,“者也”常出现在一些判断句的末尾。如:“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因此,有人便把它当作判断句的标志,并认为“者也”是语气词的连用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入手,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深刻地揭示了煤臣策士在特定时代国家的内政、外交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多层面、多视觉地论析了《战国策》在记述舌辩之士游说人主、向人进言时的伦理技巧和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从中显示出此书的独特成就和其在散文发展中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20.
思孟学派上绍曾子内省修身行仁之说,把心性说与行仁政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子思与孟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圾,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子。《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作《中庸》。侯外庐认为,“《中庸》一书虽然不一定是子思一人的著作,但其思想则可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来处理。”①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人。曾游说齐、梁、鲁、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