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腐败问题是影响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鉴于权力腐败的严重危害性,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权力腐败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产生原因复杂化,对反腐倡廉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造成权力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公共权力异化造成的,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及伦理等多渠道分析权力腐败的新动向及其防治措施,是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权力腐败通常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的行为,即以权谋私,公权私用.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分工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后,腐败现象就产生了.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现实性的问题.近2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伴随着巨大的辉煌,权力腐败的黑影也在不断扩展,而且呈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只有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主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强化舆论监督的抑制腐败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惩治与预防腐败的效力,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达到反腐倡廉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类腐败案件的频频曝光 ,时下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都把抑制腐败的目光放在推进民主方面。但民主政治并非抑制腐败的唯一选择。从公共权力异化的视角来分析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外部行为的表现形式。公共权力异化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化而引起的。当代中国的公共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二层次 ,即公职人员的以权谋私。遏制公共权力异化 ,主要是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公共权力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非权力赋予的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本文从腐败分子滥用公共权力的方式及程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失控条件下绝对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危险倾向日益显现等新特征。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保持监督制度与权力格局的动态平衡、加强对监督人权益的保护,构建网络监督反腐新平台等反腐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成本收益视域下反腐败行为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的本质是利益委托和权力代理的勾结与合谋,其对公共权力行使和资源分配有着巨大的腐蚀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用经济学方法和原理来阐释和评价人的行为价值,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理论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运用法律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我国反腐败制度的成本和收益量化,以期为执政党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提供合理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不少权力腐败,反腐倡廉,对策虽多,但与其场汤止排,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增大了腐败的可能性。权力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在私有制社会里,形公实私的公共权力必然谋私,必然导致腐败。公有制社会里,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旦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异化成私有权力,腐败同样不可避免。可见,权力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私有或私有化(异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初建时期,经济…  相似文献   

8.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9.
反腐倡廉工作既是直接关系到执政队伍的纯洁性和党的执政能力的大事,也是当前形势下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腐败行为多由主体、客体和环境因素造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做出巨大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反腐倡廉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就要从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权威性、系统性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任建明 《学术界》2023,(4):80-88
腐败是廉政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却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谬误很多。争议和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即定义视角的差异、重要概念的数量、公共权力和委托权力之争、腐败主体的模糊性。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严格证明表明,应当基于委托权力而非公共权力定义腐败;尽管现有的基于委托权力的腐败定义可继续使用,但需增加两个重要注解。腐败主体范围甚广,包括所有组织以及个体中凡具备人的基本智力和行为能力者。使用一个过程工具,可辨识嫌疑腐败行为。应当基于正确的腐败定义调整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和政策。  相似文献   

11.
简论集体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所谓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这里包含了腐败的四项基本内容:①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②腐败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③腐败的手段是非法用权;④腐败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一种行为。腐败活动的存在与公共机构等有关联。如果我们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或代理者分为个体和集体的两类,同时将私人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这既危及、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中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并已经对我们党、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腐败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制度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腐败的历史因素和腐败分子的心理因素。鉴于此,本刊组织了一组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笔谈文章,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并发挥警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这既危及、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中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并已经对我们党、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腐败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制度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腐败的历史因素和腐败分子的心理因素。鉴于此,本刊组织了一组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笔谈文章,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并发挥警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权力与腐败的逻辑关联已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经验事实。正是如此,几乎历代统治者都为铲除权力腐败而弹精竭虑。本文试就权力腐败的有关理论问题发管窥之见,以求救大家。 权力腐败的总病根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它是社会腐败这一母概念中政治腐败的具体概念。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管权力腐败的表现如何复杂,以权谋私都是其本质要害。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权力商品化行为,因而反腐倡廉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严肃问题。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探讨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反腐倡廉对策,进一步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根本点 1997年5月9日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对行政监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强化行政监察职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宣传、贯彻行政监察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分析近几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近几年来腐败现象的一些主要特点。腐败现象的产生与部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薄弱、权力运行制度上存在薄弱环节、纪律不严、法律约束力不强、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反腐倡廉工作中,要针对腐败的特点对症下药,要树立道德高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大监督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相似文献   

17.
对权力腐败的危害、成因和对策,社会各界议论不绝于文,但权力腐败现状仍令人堪忧。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权力腐败危害严重,现状堪忧权力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权交易等以职权谋私利的行为。它是党内和整个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的要害所在。权力腐败的危害性在哪里?举其要点有五: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党和政府的权威,降低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并蕴含着社会不安定因素。二是权力腐败的“权力承包、权力入股”等使改革举措变形扭曲。权力腐败使我们难以在改革中…  相似文献   

18.
吏治腐败总的特征是“滥权”、“贪利”和“侵害公共利益”。腐败行为可能出现于公共权力的各个部门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从构成要素来划分腐败的一般表现形式 ,构成腐败行为首先要有行为的主体 (即腐败者 )和行为的客体 (即腐败行为指向的对象 ) ;其次还要有腐败的动机和机会 ,前者指腐败行为的主观心理准备即主观条件 ,后者指腐败者所拥有的权力条件 (稀缺资源 )和制度条件即客观条件 ;其三 ,要完成腐败 ,把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即做案手法 ;其四是腐败行为的完成 ,即腐败的结果。如此 ,就可以对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公共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从词义上看,是指事物处于腐烂、败坏和变质的状态。腐败一词被移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则主要是形容公共权力使用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所造成的对公共意志的违背。被人们称为“政治癌症的腐败,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以及对党和政府声誉的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腐败现象痛恨之时,应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对其防治制度的可行性和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在考察产生腐败的诸多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本身和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与腐败的产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腐败行…  相似文献   

20.
一、从理论上认识权力具有趋向腐败的必然规律人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腐败”。当然,这只能认为是一些人对眼前的种种腐败现象所作的直观概括;确切地讲,所谓社会腐败,应当区分为政治社会的公共权力腐败和市民社会的世风腐败两个层面。此二者,虽然具有相互影响的性质,但从根本上讲,前为因后为果,即公共权力的腐败导致和加剧了社会风气腐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社会是无所谓腐败的。这是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广大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人民不存在腐败的问题;而权力则不然,它来源于社会劳动,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