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讨论了自由的哲学定义,认为自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状态。由此出发,提出从限制入手来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接着,把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直接限制就是来自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方面的限制,间接限制就是来自于客观必然性的限制。最后认为人类争取自由的方法不在于摆脱间接限制,而在于摆脱直接限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高度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觉活动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活动着的主体实际上受到诸多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萨特提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概念,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萨特是在对人的自由、行动、责任、价值的理解中来定义存在主义的.一方面,他将人的气质、性格等等可能影响意志而不受意志控制的内在因素都排除在道德评价之外;另一方面又以人的意志绝对自由而拒绝承认任何外在因素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这使他既在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进退失据,也没有为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萨特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层次的悖论与困境,其价值仅仅在于对道德实践主体的彰显,但从根底上缺乏对具体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上,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混同于近代旧哲学观点,并以这种旧哲学观点来思考信息时代人的自由,从而陷入要么肯定自由,要么否定自由的两极化倾向。事实上,恩格斯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来全面阐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并在哲学理论上真正确立了人的自由。这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具有本质区别。按照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开掘利用,正将人的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都将被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层面。人的自由也将在认识和利用更复杂的必然性,特别是在对人自身的全面提升中被赋予自觉、自为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6.
国民素质教育法制化的现实必然性王仲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试验的动机和趋向,都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全部教育的历史已经证明,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7.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史必然性的实现问题,一直是历史哲学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应该是人的教化。人的教化过程即是内化、精神化和主体化的过程,教化的实质在于个体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的必然性成为个体内在的自觉精神,从而使主体的精神不断完善,主体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主体的活动不断趋近“自由自觉的活动”,由此,历史必然性不断得以彰显和实现。把人的教化作为历史必然性实现的途径,对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朱开君存在、自由、实践是萨特人学的基本范畴。本文试图通过时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剖析,揭示萨特人学的本质。一"人的存在"是萨特人学思想的出发点。萨特认为以往的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没有把人的存在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1.
自由在汉语语义上与“自主”贴近,指个性主体和类主体对外在必然性的不断挣脱,这个外在必然性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然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和哲学上、政治上的自由虽然相关,但更倾向于人格上的自主以及道德主体对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道德自觉相反,以道家为核心的非儒和反德伦理文化一贯倡导与道德自愿紧密相连的意志自由,并对这种自由的哲学依据、生态依据、基本内容、沦丧背景、恢复途径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论。(一)自由是宇宙今的最高法则以道家为核心的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中的自由有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美的规律”,但“美的规律”是什么,马克思没有直接明确作出回答。研究者们对“美的规律”持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美的法则就是典型的法则”;有的认为美的规律是“左右物质朝向一定目的的组合而运动的规律”,有的认为美的规律是“现实的感性具体的对象所具有的必然性同人的自由两者的统一”。可以说,对“美的规律”的见解,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因此,对“美的规律”还需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规律”的一点粗浅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抽象劳动的能动性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出发,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定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所谓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排除任何特定范畴的、抽象的哲学上所概括的价值。有人认为: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即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人则指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还有的人把价值看成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满足的客体客观属性。但不论是重要性、作用还是需要的满足,实质上都是指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首先取  相似文献   

15.
从尼采、柏格森到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自由理论,这种理论在西方社会和哲学界曾一度广为流行。对于这种理论,本文想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评价:①这种自由理论的出发点是“孤独的个体”,其终点是个人主义。②这种理论认为:人没有既成的本质、要求人们自己实现其自我。③这种理论否定存在有任何绝对的价值,并要求重新评价一切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用自己手中的自由和自身的价值准则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本文还试图描绘这种理论自兴起、演变到破灭的过程,并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尼采、萨特之间的原则分歧。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杨志明人们通常认为,在原始意识中是“物我不分”,主体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们也多持宗教是哲学母体,哲学萌芽、起源于宗教的观点.并且,主要是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相应意识来研究哲学及宗教的萌芽、起源问题,而忽视人类自身生...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阈下的个体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化的理性主体,是一种脱离生活世界的抽象个体;对这种主体的运思方式,实际上是把人看做是单体式的人。这种“单体式的人”的概念实质上是近代哲学思维的产物。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学理上是有待商榷的,在践行上是问题重重的,而且这种教育思想远没有进入现代哲学和教育学的思维境地。  相似文献   

18.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谢林比阿多诺早一个半世纪便洞见出了启蒙伦理的“辩证法”。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上来。本文不认为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的揭示。如果真正的自由对立于必然的话,那它就是任意的。因而在善恶问题上,自由永远都只是一种向善或向恶的可能性,而非是必然的。人的生存作为人的自由力量的体现,在于它必须面对恶而生存,以增强存在的力量。启蒙伦理的色彩于是被彻底改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抽象个别性和自由主体的普遍性出发,提出了将自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力量的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这个命题不仅进一步论证了自由的普遍性,而且说明了符合人本性的自由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予人的自然礼物。自由的实现以合乎法的规律性的法典和只服从法律的法官所操控的司法为前提,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对于思想自由来说,它既没有法庭,也没有法典,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就是在扼杀国家精神。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哲学的精华集中表现为他用以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在连续性原则中,他力图通过说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解决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关系问题,证明宇宙中存在着普遍联系、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连续性;在自由原则中,他力图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关系范畴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则或本质。莱布尼茨认为,这两个原则所解决的问题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