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与南洋劝业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兆红 《文史哲》2003,18(2):103-108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与华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则华侨对于南洋劝业会的举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则陈列华侨展品的暨南馆是南洋劝业会中的一个亮点 ,同时以南洋劝业会为机缘 ,还出现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华侨的种种作为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清政府举办南洋劝业会的设想和愿望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中不难发现 ,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过渡中 ,华侨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侨是指居住国外的中国公民,其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华侨数量不断增长,且回国探亲及回国投资活动日趋频繁,这样,就凸显出华侨相关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尤其是华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护问题。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已不能满足华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和行使的需要,建议修改我国相关法律,建立相应制度,完善华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民国期间,受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先后两次遭遇劫难,生存艰难,沦为难侨,被迫回国。作为华侨之乡的广东地区也先后两次对回国难侨进行各种形式的救助,使陷入苦难中的华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困境,得以生存,对加深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国的抗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总会”号召、鼓励和动员南洋华侨中的司机和修理工回国抢运抗战物资。有3200多人热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报效祖国。这些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的热血爱国者,大部分在滇缅公路上从事抢运抗战物资工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挽救祖国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分析了南洋华侨机工坚定、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深层原因,高度评价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一生始终与华侨社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与华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得到了他们大量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华侨社会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心理状态等,成为孙中山中国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对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辛亥革命时期,大批海外华侨在孙中山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参与祖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民国建立之后,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支持祖国建设。这一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暨大华侨研究所自一九八一年七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以来,陆续将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汇编成书,供学术研究及有关部门参考。一九八一年出版了《华侨史论文集》第一、第二集;现在第三集亦已出版了。该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材料翔实、史料价值较高。包括:华侨抗击西方殖民统治的业绩、华侨的爱国主义特点、华侨回国抗日的史实、华侨社会的戏剧史话、契约华  相似文献   

9.
二、华侨投资对广东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华侨对广东的投资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投资金额达三亿八千多万元,主要投资于工业、农矿业、交通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集中在广州、汕头、江门、海口、佛山、台山、梅县等沿海城市和侨乡中心。虽然华侨投资的历史不长、投资数量不多、地区分布不够广、生产规模也不够大,但是,不可否认,华侨投资于广东企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对广东经济的发展发生着相当深刻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下列几个  相似文献   

10.
张弼士是清未民初著名的华侨领袖.他以一粤东农家子赴南洋,经过多年拼搏,在英荷两属广事经营,积累起丰厚家产.他响应清廷号召回国投资和从事公益事业,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授官任职,备极荣宠.多种著作记述,张弼士曾以"三十万元"援助孙中山革命.本文根据各种相关材料,对这一说法予以质疑,以为不足信.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资引进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华侨华人在开办企业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此同时,海外侨情发生了较大变化,华侨华人的分布、知识、结构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在引进外资战略中调整过去对待华侨华人的做法.在建立对外联络华侨华人平台、建立华侨华人资料库、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保护侨商合法权益、引导侨企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域等方面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华侨华人在我国引进外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近代华侨在广州投资历史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对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几个问题的叙述和分析,说明华侨对广州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一、广州在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地位据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调查统计资料,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总金额为63200万元,如下表:  相似文献   

13.
黄帝陵是我省的重要旅游区,为炎黄子孙所瞩目。当前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变化趋势,要求加紧开发黄帝陵旅游区。这是因为:一、台湾当局对台胞赴大陆探亲政策放宽,来大陆探亲旅游台胞迅速增加。二、东南亚一些国家开始放宽华侨和华人访华限制,这些国家的华侨回国旅游者必将增多。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为了帮助祖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对国内给予了广泛持久、形式多样的支援.他们捐助大批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缓解了国内缺医少药的状况;他们选派医技人员回国,参加战场救护,实践疆场;他们以报效祖国之志,为国内培训了大批医护卫生人员.华侨对抗战的医药支援,是其对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广东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以投资、合股方式兴办的垦殖公司、垦殖农场。这类农业设施,有相当部分是由华侨投资的。这是近代广东农垦事业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一、华侨投资广东农垦的历史回顾华侨投资广东农垦事业,可从两个地区来考察。首先看华侨对海南农垦的投资情况。已故学者侯过先生在80年代就已说过:清末  相似文献   

16.
在本世纪初,吧城(吧达维亚的简称,即今雅加达)的华侨社会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件起过重要作用的大事。这就是:(一)一九○○年成立了中华会馆,这是在荷属东印度,也是在东南亚地区最早成立的一个超越乡族姓界、省籍畛域,而为全体侨胞服务的文化社团。(二)一九○七年吧城中华会馆保送了华侨第一批学生赴南京暨南学堂就学,开了此后海外华侨学生回国接受祖国教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张学军 《理论界》2011,(12):66-68
通过对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联系和国民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双重互动考察,探寻民国时期政府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渠道及其制度化,从而探讨这种联系渠道制度化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大量华侨和留学生回国参政是民国时期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直接联系的主要途径,而驻外机构、侨媒、侨报、华侨社团、华侨学校、留学生组织则是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主要渠道。联系渠道的制度化建立于民国国籍法的属血主义原则之上,是民国国内政治在国外延伸的主要方式,是侨务与外交一体性的主要表现,也对民国外交的制度化及其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联系跨越国家的边界,以跨越国家地理边界的种族的想象共同体拓展民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资源,也反映民国时期侨务与外交在联系渠道制度化上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华人)达一千多万人。由于他们侨居国外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所以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解放前,华侨对广东的投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在广东侨乡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广东经济所起的作用,缅怀华侨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闫亚平 《南方论刊》2014,(12):57-59
民国期间,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大批难侨逃难回国。为了救济难侨,广东地方先后两次设立救侨机构,通过收容、安置、介绍工作等帮助了大批难侨度过难关。救侨机关的设置及其对难侨的救助,充分体现国人对华侨的高度关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7—1937年,是广东近代史上华侨投资的全盛时期。仅这十年的广东华侨投资额就占1862—1949年的八十七年投资总额的38.52%,无论从投资企业的户数、投资行业和投资分布都是空前的,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旧中国广东华侨投资的黄金时代”。但“黄金时代”的大部份华侨投资不是用以补塞国家漏巵的工业、交通业或商业等,而是聚于房地产业。据统计,这一时期全省华侨资金投放于房地产业的达9,000户,投资额占全省华侨投资总额的66.27%。这一现象在占全省华侨总投资数额37.57%的省会广州也很突出。1923年—1937年,华侨资金投放在广州房地产业的约有7,000座楼房,投放金额达36,734,693元(粤币—下同)。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历史现象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以说,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决定或制约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二、三十年代广州侨资所以聚于房地产业,首先是当时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追踪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发现,二、三十年代广州华侨房地产业的全盛期恰好与“国民党政府期间广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吻合。带有近代化意义的新式工厂的建立,是广东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标志。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近代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在建厂数量上,地方工业的发展支柱“省营新工业十四间,为全国省营工业之冠”;在建厂规模上,新兴的省营工厂总投资为5,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工厂的投资都在数百万元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