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凌明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32-333,336
自长沙在战国有城池起,太平街便成为长沙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年没有改变,太平街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体现出长沙人的淳朴、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等市民精神和独特的城市品格,一定程度折射出长沙这座城市发展的轨迹。研究太平街蕴含的城市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太平街,以及提升长沙的城市品位、彰显长沙的城市精神、传播长沙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
詹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81-83
明代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其大方的造型、科学的结构、优质的选材和优雅的装饰,代表着当时世界家具发展的最高水平。文中从明代家具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角度去透彻地审视明代家具,期望能得到一些实用的结论,运用到当代中国家具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试论上海楼盘通名的创新及其所蕴含的人居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童慧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6):40-43
词语与社会共变,作为社会用语的楼盘名称随着房产市场的兴起也在不断创新。其中表示楼盘属性的通名变化更大,从新词的出现和词义的变化折射出楼盘通名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以及现代人所追求的居住理念,洋溢着浓郁的现代人居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刘发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58-61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陈可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87-89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盛行以来,形式异彩纷呈,有求同的,也有存异的.文章作者遵循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寻访精神的历史事实中所蕴涵的现时意义这种精神活动中,尝试对"拯救与逍遥"这一对西中传统文化中能对质的核心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追问,意在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夏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黄金时代》其实是超越了时代阈限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心灵世界的总体观照 ,所以 ,王二形象虽出自“文革”却并非意味着只属于“文革”。他在特定境遇里的特有信念、逻辑 ,凝结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辉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07-111
性有本能和需要两个层次以及生殖、享乐和健康三大功能,都是由人类进化而伴生的生理和社会现象,而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对性活动性意识的态度是不同的,由此而构筑的道德伦理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窥见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中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可资对比的是古希腊类型和中国古代社会类型。 相似文献
8.
论梁斌长篇小说的叙述模式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的长篇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红色叙述模式,它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来描述革命的曲折历程,人物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在方法上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叙述模式与作者的无产阶级感情及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有着一种同构的关系,叙述视角、人物形象等构成一个复杂的隐喻世界;同时,这种叙述模式在50年代盛行一时,体现出特定的时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10.
清凉山文化最辉煌的一页,同样也是近代南京文化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清京山麓的龙蟠里揭开的。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创地位的先行者魏源,当时就定居在龙蟠里小卷阿中。 相似文献
11.
12.
李竹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138-141
本文认为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属于文化子系统 ,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并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文化对艺术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的同时 ,对文化又具有超越性、是文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婆媳关系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32-13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家庭结构中微妙而又重要的婆媳关系是最常见的创作题材,这类作品主要的叙事模式表现为:1)"父"的缺席与母代父权;2)"子"的孱弱与无能;3)"母亲"的疯狂与媳妇的死或逃亡。这类作品对婆媳关系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内涵进行全面观照,审视的目光直指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生命困惑。 相似文献
14.
15.
刘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57-160
伏羲、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早且具有浓厚“农神”色彩的两位创世大神。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始形态初见于战国时期,成形于西汉。他们的图像产生于战国时期,定型于西汉,于东汉时期标准化,魏晋以后趋于人格化。在此流变过程中,以农神信仰盛衰为线索的农业文化现象贯穿其中。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对早期农业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杨逵及其作品中存在的多种文化现象,探讨在日本、台湾、大陆三地文化影响下的杨逵,如何展示战士、文化人和“耕地者”的多重身份,并且梳理台湾光复前后不同政治处境下杨逵文章风格的变迁、文字改写和杨逵精神再发掘的现象,从中发现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甘安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116-120
所谓文化,就是以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展现的人的精神价值;所谓文化创新,就是在文化传承中对传统精神价值的重构和超越。重构就是在选择基础上的重新阐释和建构,而超越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质的升华。任何创新都会积淀成为传统,而任何传统都汇聚了创新,文化正是在传统与创新的转换中得以流布。 相似文献
18.
金乾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88-92
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废都》因其露骨的性描写,引起人们极大的热炒、热议,毁誉参半。十余年后,重读《废都》,不难发现文本中主人公庄之蝶与四个女性不仅有着微妙的性爱关系,而且还与相关女人的男人们存在着替代关系,即存在复杂男男再生关系,他们的人生是以庄之蝶为活动中心寻求出路、幸福与未来。庄之蝶的身体寓意烙上了鲜明的印痕:文化拯救与自救。 相似文献
19.
王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8-71
农村法文化是以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立场而构造的法律观念、意识、知识的结合。农村法文化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价值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文化应当以文化超越为理念,以S型文化演进为路径与方法,以公共产品、经济绩效等经济学理论作为视角,实现政府、社区与农民三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文化生发机制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江南文化对叶文玲的创作有很大的归约性,潜性的文化基因影响着其创作的主题指向与艺术形式。在创作思维、题材选择、文学资源的层面上,作家是以编码者的姿态出现的,价值观念是认同的态度。但在对诸如"理想与入世、传统与当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观念"等命题上,却又充斥着充满矛盾的叙述,这表征着作家又是以一个解码者的姿态出现在江南文化的语境中,价值观念是超越的态度。在认同与超越中,叶文玲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