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的现代化建国思想文毅吴祖鲲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立志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创立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一个至善完美的社会。他提出了一个在经济上振兴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建设近代工业化国家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在...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大前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可以看到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中国要想在未来不再重蹈近代的覆辙,就必须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的教育,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领导哲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樊永义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的领导思想,使之更富于近代的时代特征。孙中山在领导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新的领导哲学和具有中国特点的国家领导体制。尽...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但他终生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目标乃是为了建立一个工业化、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化中国,这可以说是贯穿孙中山一生思想事业的中心内容。因此,孙中山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无疑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与近代东北的开发任松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学的学者。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章太炎又是一个为官清廉、勤政于民的实业家。当时人们称之为南有孙中山,北有章太炎,是辛亥革命后改行从事实业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张莉 《创新》2009,3(12):45-47
林森的建国理念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内核,并随时局变化而丰富发展。他一生坚持在和平奋斗中谋求自存共存,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同时主张承担建设世界大同的责任。在实践中,他积极倡导推行地方自治建设,以实现法治民权;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解决民生问题。尤为可贵的是,他已敏锐地看出,科学和教育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故极为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并以身作则支持科学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乘时一跃而登中国於富强之域──孙中山关于加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江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向西方国家学习”①,“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②。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长期致力于民主革命,同时又为革命后的祖国进行实业建设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关于执政党如何继续保持革命精神的思想张寄谦一个革命政党成为执政党后,如何保持革命情操,是革命领导人都会严肃考虑的问题。孙中山先生,虽然在1912年让出政权以后①,不能说他是国家的有职有权的领导者,但他仍然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但他在考虑一切问题时...  相似文献   

9.
试析邓演达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邓演达的政治思想孙平孙平,女,1955年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邓演达是一位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追随孙中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先后到...  相似文献   

10.
申成玉 《唐都学刊》2001,17(3):68-71
通过对近代人口思想的考察,探索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众国强”思想对近代社会人口发展的影响,以及孙中山人口思想与毛泽东人口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近代人口基数过大和近代人口思想的影响,是造成建国后我国人口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曹希岭 《唐都学刊》2005,21(1):109-111
孙中山晚年的民主宪政追求与他的一个党、一个主义的主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他的直接民权理论与排斥个人自由的理念也难以相容。他期望用集权独裁的方式实现民主是不可能成功的。孙中山没有解决的政治难题 ,对所有东方民主革命家都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朱蓉蓉  顾莹惠 《学术交流》2007,1(5):185-187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为目标,以纯粹国民身份开展外交活动的实践者。为谋求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联结四方志士,孙中山频繁奔走于海外各国,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国民外交活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评孙中山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鸦片战争伊始,闭关锁国的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与欺侮,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走向复兴而探索、呐喊和奋斗。在这百年的艰难历程中,孙中山与邓小平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提出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振兴实业”与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思想,是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与强盛。1  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首先,历史的惨痛教训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探究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之侮”的缘由,孙中山认为,就是“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了一生,为改造和振兴中国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了指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曾努力寻找思想武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救国救民的途径。他在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 5卷第311页),他的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斗争中,回顾当年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无疑是有益的。 一、论革命与建设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统治下,近代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具体的经济发展设想。这些设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本国社会经济的蓝图,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它们所实践。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关于实行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鉴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因而,孙中山先生主张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但是,如果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受任何限制,则会发展成为垄断资本,操纵国民生计,以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因此,孙中山先生认为必须同时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912年他明确指出:要“将国内所有铁路、航业、运河及其他重要事业,一律改为国有”,大资本国有以节制私人资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32、323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独立富强,英勇顽强地奋斗了一生。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缅怀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丰功伟绩,回顾他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历史,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实现的。正当孙中山革命屡遭失败,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他遇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给孙中山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从此,他便决心以俄国为师,以中国共产党人为友,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史上“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思想家。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也和政治思想一样是近代社会矛盾的产物,有着许多光辉的建树。一、重视法治早在一八七八年五月,孙中山随其兄孙眉抵达檀香山以后,看到当地“地方秩序良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与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下的黑暗中国,迥然不同,印象十分深刻,因而促使他去探索,得出了檀香山之所以取得上述成就,“实由政府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从二十世纪初年开始,中国人便思考并辩论这一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孙中山很早就表示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因而也很早就受到了资本主义前途论者的批评。在辩论中,孙中山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也不断前进。尽管他一生都没有超出主观社会主义的水平,但他的有关思想中包含着应该为无产阶级政党所珍视的积极的、合理的内核。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而且正确解决了他提出而未能解决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今天,当我们回顾近百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苦苦探求富国强兵,使中国摆脱困境的道路。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再到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