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思想的发生与清末留日知识界有关“革命道德”话题的讨论密切相关。这场讨论聚焦革命者的“私德”问题,经由《新民丛报》与《民报》、章太炎与《新世纪》的笔战扩大了影响,鲁迅在东京时期所作的诸篇论文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思想语境当中。对“革命道德”话题的关注、思考与回应,促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进德观。他通过对“人”的内涵更新与“立”的方法变革,构成对儒家“立人”进德观的挑战与现代转化。鲁迅进德观的落脚点在如何塑造现代人格的问题上,也融入了借重文艺发扬精神的思路,形成了审美与道德融合的文学观念。鲁迅关于“革命道德”的思考从清末延伸至“道德革命”的五四时期,又在1930年代新的革命语境下再次被激活,对“革命者/启蒙者”的道德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鲁迅思想一以贯之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鲁迅后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这个结论已为人们所公认。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鲁迅不仅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常识,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贡献了新的东西。鲁迅提倡“拿来主义”,他最敢于、也最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思想家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思想营养;但他绝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庸碌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美学思想,就其所从属的体系说,则是鲁迅思想、鲁迅的创作思想有机的组成部分.鲁迅,在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光辉战斗的一生一开始,在早期,即当他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时候,一九○七年,他即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伟大的宏愿,列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支奇、克列旬斯奇、裴多菲等八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行《鲁迅与中外文化》的学术讨论。这是深入研究鲁迅的新开拓。我们既要看到鲁迅受外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积极影响的一面,更应明确认识他的思想和作品是植根于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这块大地上的。鲁迅是受民族文化传统所哺育、而又对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作出伟大贡献的炎黄子孙。我想就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杂文,将我这几年的学习心得,谈几点意见,从参加讨论中受到启发和  相似文献   

5.
杜一白是为楚文化和鲁迅精神所共同养育的一位学者。他以楚文化的道德操守规范自己的主体人格,以熬苦求学的鲁迅精神研究鲁迅。因之形成了他的鲁迅研究的特点:严谨,扎实,不趋时亦不保守,对自己的无功利主义与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度统一,人文高度统一。他堪称“学者鲁迅”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一个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的巨人,他最懂得中国,他最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本质,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对旧社会里广大被压迫的妇女的命运不能不给以最大的关怀,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予以深切的注意。1918年,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就对儒家教条中的封建节烈思想作了极为严密的剖析,指出这是一种“畸形道德”,是专为妇女设下的“圈套”,对妇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8.
《二心集》是鲁迅一九三○年与一九三一年的作品。本文拟就《二心集》在鲁迅思想发展和创作上的意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一九二七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四·一二”的血雨腥风彻底“轰毁”了他昔日的“思路”,促使他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素养的伟大思想家,他熟知中国古代哲学,前期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后期又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辩证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后期比前期更加自觉和成熟。毛泽东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鲁迅所尊重的,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这在他所持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一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关连和相互作用,用鲁迅的话来说,也就是“相关”和“相干”。鲁迅的联系观有三…  相似文献   

10.
1927以后鲁迅看取社会和想象历史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知识者,鲁迅意识到阻挠革新的“大众”是一个难以切割的社会整体,而出于道德立场的选择他又以“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两相对立来划分社会。鲁迅视“大众的哑”为其漠视、反对革新以及屈服于被压迫之地位的根本原因;鲁迅寄托其历史理想于“无产阶级”之上,以其“开口”表达为构筑未来理想社会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文化思想,他的“新”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温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从“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着眼的;他赞誉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鲁迅早期著述中包含的对当时的"新派人士"进行道德批判的内容.在查阅、审读当时大量的相关著述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了鲁迅早期道德批判的现实出发点及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认为鲁迅早期著述中对"新派人士"所进行的道德批判存在如下意义第一,它们是当时"新派人士"道德实际的反映;第二,这些批判与时代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三,鲁迅早期的道德批判是其"根本之图"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其早期思想的重要构成因素;另外,也是他早期接受"新神思宗"影响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诚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为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他的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五四时期,鲁迅积极投入了“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继续深入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道德的同时,猛烈批判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在斗争中,鲁迅关于道德问题有许多光辉论述。它是中国现代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当前,我们正在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散布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视角是孙郁的鲁迅研究中起步早、且一以贯之的一个方向,他独创性地将鲁迅与康德进行比较,认为在强调认识的有限性这一点上,二人不乏相似性。孙郁强调怀疑意识作为鲁迅思想的“内核”,并指出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他以“主体性”思想为参照,对鲁迅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进而指出传统的“主奴文化”是形成“相互主体性”思想的障碍。概而言之,孙郁对于哲学视角的运用,并非纯粹的知识生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光辉战斗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书信。鲁迅书信和其他鲁迅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斗争道路和社会关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鲁迅这个“最正确、最勇敢、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光辉形象,而且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他所生活时代的思想文化战线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它是我们学习鲁迅和鲁迅著作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我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学史的光辉文献。在今天是我们彻底批判“四人帮”的锐利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亚理斯多德指出最完美的古希腊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十九世纪俄罗斯悲剧创作的独特光芒之一就在于对“人生中可怕的事物”的描绘,因此,悲剧创作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审美概括,是跟悲剧创作独特的描写对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进一步深入认识鲁迅以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为中心的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先,鲁迅悲剧创作的冲动,即他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的感情把握,是植根于他对国民灵魂的“死相”的触模中。在《呐喊自序》中,他回顾了自己在东京、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这同一感受的痛苦性和长期性。在东京时期,他就感受到。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足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有一种思想根基。鲁迅文学以他的“立人”思想为根基。鲁迅的“立人”思想有三块基石:一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二是19世纪末“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潮;鲁迅步入左翼文学阵营,没有改变他的“立人”思想,而是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这是他的“立人”思想的第三块基石。在此前后,与文艺界进行了两次原则性的论争,存在三大分歧。鲁迅的抗争,使他“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在近于和“文坛皇帝”、“元帅”、“工头”、“奴隶总管”的决裂中溘然辞世。历史表明,鲁迅文学比左翼文学的思想根基更深厚,美学品位更丰富,更具开放性,更有可供后人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具有独特的思考路向和理论发现。他对竹内好和丸山升忽略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发生和鲁迅“原点”问题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与批评,通过对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形成跟当时日本流行的西欧思想和文学之关系的探讨,提出了所谓“原鲁迅”命题,并将鲁迅留日时期所获得的思想与其归国后的文学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在其背后的作为影子的“鲁迅与明治文学”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30日在东京医院辞世的竹内实先生是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是在对毛泽东、鲁迅的研究上更是成绩斐然,被誉为日本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鲁迅文学的研究上,竹内实先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他剥离鲁迅的“神性”,去掉外界所给予的一切光环,打破“圣人鲁迅”的桎梏,通过分析他的作品,考证他的生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的周围条件、担任的职务与世俗身份等,将之还原成一个平凡人,通过融入到鲁迅的平凡生活中,渗入到鲁迅的作品中去“阅读”鲁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还原了“人性”的鲁迅.  相似文献   

20.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