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主观态度.某些英语词汇中就反映男女不平等现象,即性别歧视.从英语词汇中的男性泛化、女性词缀、女性词的贬低等方面即可看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在英语中极为常见,主要存在于称谓、词汇、语法、修饰和文学描写方面.其中词汇中如带man构成的词汇、男性词作为词根构词、词义内涵的差异和对等词的词义差别等;语法则体现在语法和次序上;对不同性别的描写使用不同的词汇和他(她)们的性格带有成见性分类更是屡屡见诸于文学创作和媒体上.社会也正为消除这些歧视而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3.
性别歧视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也充分地体现在作为文化栽体的语言中,英语亦不例外。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从文化的角度,讨论英语语言中的词汇在构词方式、词义及词的语义褒贬三个方面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讨其根源。  相似文献   

4.
汉日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是存在于汉日两种语言中普遍的社会现象,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日谚语俗语,来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而性别歧视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拟从社会、文化、心理三方面介绍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妇女曾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被歧视的地位 ,但最近几十年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变化。文章着重考察英语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变化来揭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在英语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主线,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发展趋势、语言性别歧视的成因进行探讨,并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等角度,分析语言性别歧视出现、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而性别歧视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社会、文化、心理三方面介绍了其产生的原因、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而性别歧视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社会、文化、心理三方面介绍了其产生的原因、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性别歧视问题。文章首先揭示分析了语言各方面体现出的歧视,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消除性别歧视的建议和方法。笔者试图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唤起人们对语言歧视这一消极方面的意识,进而促进非歧视语言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在权势论和双文化论的方法基础上对该现象做了社会语言学分析。文章最后指出语言本身并不含有性别歧视含义,而且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如实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也必然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主要分析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认为语言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现状,只要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会继续。  相似文献   

13.
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对英语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产生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英语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一些词及其用法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些表示职业或工作的传统词语以"-man"作其后缀;同一个词指男性或女性其内涵有褒贬的差异;以"man"泛指包括男女两性的"人"或"全人类";在名词的形式上,阳性词常常是阴性词构成的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虽然<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许多黑人却对该书中汤姆叔叔温顺驯服的形象反应过度,认为他是对黑人种族的丑化,甚至把他的名字视为"奴颜婢膝的同义词".这显然有悖斯陀夫人的初衷.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斯陀夫人的女性视角和她对以母爱为基础的母性社会模式的追求使她为汤姆叔叔带上了"女性特征",从而违反了传统"美国神话"的潜规则,反映出黑人男性的性别主义观念以及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巫蛊是对社会紧张的一种缓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有蛊者成为消除社会紧张的“替罪羊”。有蛊者与无蛊者因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而成为隐秘的“合作者”,维护的是所处社会的权力认知体系。有蛊者多半为女性这一事实,阐述的还不是男女两性角色模式,根本上是人们对女性与神灵间关系认知的表达。当然,这样的认知很容易被当权者--主要是男性所利用,而在演变方向上清晰地指向两性的社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