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群 《中州学刊》2005,(1):197-199
任伯年是晚清画坛的全才画家,他在花鸟画方面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上承古人之遗风,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他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吸纳,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同时又融会贯通,笔无常法,画风迥异,最终形成了气格不凡的大家风范.任伯年的花鸟画构图清新别致,充满生机动感,追求线的生命感,用色艳而不俗,开创了一代新画风.  相似文献   

2.
<正>书画艺术一直是现代人文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具有古典国画韵味的花鸟画艺术,我国古代涌现出大批文人墨客,在绘画艺术上均有极高的造诣,且流传下来许多传世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细节刻画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阴澍雨编著的《赵之谦花鸟画研究》(201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相似文献   

3.
广西的花鸟画艺术在近现代美术发展中有着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然而对广西近现代花鸟画发展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学术界目前尚为空白.文章对广西花鸟画现状及创作前景进行了探究,旨在为探索和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广西花鸟画学科创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花鸟画常以物咏志,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联想,“移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古人所言:“化景物为情思”,使花鸟画注入新的意义,蕴藏人品修养,发挥道德精神教育的作用。 花鸟画经隋、唐,五代成熟于宋,西蜀黄筌,南唐徐熙,两家画派入宋之后,双峰对峙,势均力敌。北宋美术史家郭若虚指出:  相似文献   

5.
崖画又称岩画,艺术界对崖画的定义是:“古人在峭壁陡崖上刻绘的人物图形,艺术上称为‘岩画’。”从艺术角度讲,这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古人的原始绘画艺术。但是,古人作崖画之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鉴赏、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记载某一神话传说;反映某一原始思维观念等等。那么,从人类文化这一角度讲,崖画就应称之为“崖壁记事”、“崖壁神话”、“崖壁观念”,简要概括,即“崖壁文化”,从学科角度讲,就应称之为“崖画学”。  相似文献   

6.
花鸟画是中国特有的,其表现的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广泛的花鸟虫鱼,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丰富、最有成就的画种之一。创作出一幅好作品,要通过诸多构成要素来完成,其中主要包括构思、构图等。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所呈现的许多新艺术样式,体现出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困境阻碍着花鸟画的创作与发展。究其原因,第一,作品在画境上缺乏精神性的塑造;第二,部分有创造能力的作者远离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这是作品乏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艺术生产是一项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文艺创作是否有固定的方法和原则?如果有,那么设法找到它、尽力照搬照套就可以了吗?如果没有,那么研究总结前人艺术经验还有什么用处吗?再进一步问:“有”和“无”之间是否是截然对立、不可逾越的呢?这些问题,在我国古代曾经长时间发生歧异,因此,一般往往认为我国古代在这个问题上是两派意见:“有法”论和“无法”论,二者是对立的。然而,当我们综观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仔细审视古人全部论点之后,我们又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古代文艺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竟是那样充满艺术辩证法光彩的。探讨总结古人这方面的见解,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画家孙隆,和孙龙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历来有争论,苏兴钧同志根据上海博物馆藏孙龙《花鸟草虫图册》与吉林博物馆藏孙隆《花鸟草虫图卷》,论定孙隆就是孙龙,“两件作品,出自一人手笔”,解决了久悬的疑案,这是正确的。但他说孙隆和孙从吉也是一个人,那就值得商榷了。孙隆有二人,史书早有记载:其一为毗陵(江苏武进)人,字廷振,善用“没骨”法画花鸟虫鱼,宣德(1426—1435)年间的宫廷画家。其一为浙江瑞安人,字从吉,善画梅花,永乐(1403—1423)中与夏(日永)齐名。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与写意花鸟画有着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它们可以交叉融合的必然.写意花鸟画语言运用于陶瓷绘画,既要承继写意性绘画的艺术精神、笔墨技法,也要尊重陶瓷工艺特点.两者的融合教学中要选择符合学生基础现状的技术路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技法实践教学的同时,融入写意花鸟画的理论核心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花鸟画是中国独有的画种,从萌芽到成熟完备,花鸟画史历经数千年.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一百年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段向现代社会形态艰难转型的特殊时期,花鸟画的发展也出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关于花鸟画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更多选择和困惑.这种选择的多元和困惑的多样与当代花鸟画创作者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相似.所以,通过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这大约一百年花鸟画发展的几种趋势的归纳和比较研究,得出更加理性的比较认识,对于当代花鸟画创作或能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写意花鸟画审美特质的思考韩昌力,李春霞物象作为一种自然形成,展示了宇宙生命运动的结果,它具有严谨的规律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成因的双重性,其自身仅是客观的屈从与适应,而非灵性的选择。绘画艺术作为主体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是理性、情感借助于物象的某一特征而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逸笔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动植物——花鸟之间的表现关系。中国逸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重写意,重意境和神韵的创造,要求表现画家的情感的世界,同时通过笔情墨趣的追求,体现时代精神并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成了它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黄宾虹余任天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不无相通相似之处,毕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在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追求上都崇尚浑厚华滋的艺术理念,为二人终生所追求。二人的山水画创作都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创自家风格的蜕化成蝶过程。晚年都患眼疾,所作乱头粗服,因笔墨功深,逸笔写意,却具内美。绘画之外,重视书法且有极高的造诣,诗书画印皆通,融为一体,并精通金石鉴赏和致力于美术理论研究。对二人的艺术作一番比较,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山水是艺术永恒的源泉,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道法自然,山水启蒙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乎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山水本身就是完美的艺术品,比任何艺术品更伟大。比任何一本书都更启迪艺术家。山有神而水有灵,王维称其水墨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董其昌称:"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诗人袁宏道说:"师森罗万象,不师古人。"以山水为师,是众多伟大的艺术家们艺术实践的共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认为“意”、“景”相融而相生,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传统。诗人主观翻空易奇的“意”只有在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中才能获得被认识的基础。所以,根据意(情)景(境)相生的艺术现象,探讨在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中诗人如何达“意”,如何取境,始终是我国历代诗论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那么,对这个问题,姜夔(白石)有什么认识?白石说:“体物不欲寒乞。”所谓“寒乞”,据我理解,殆有二层意思。一是模仿古人——套用前人诗歌描绘过的景物,将前人已体验过的生活感受改头换面,在古人诗歌中乞讨生活。二是牵强吟咏。——这即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书》中抨击的创作态度:“盖本  相似文献   

17.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花鸟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艺术家试图将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玩,反过来.文人生活环境的设计也以绘画理念为本."文人画"即文人在诗文之余创作的绘画,消遣性与自娱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书法是中国文人从事造型艺术的基本条件,文人最普遍的技能训练是习字,汉字属于一种抽象的绘画,所以他们要进行艺术活动,最佳的选择只能是绘画.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痴狂,并将它看作智慧的传达.历史上不管什么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容忍或关注的态度,痴狂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艺术表现方式.由于艺术创造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所以,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  相似文献   

19.
"大":修辞原型和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作为分布极广的修辞原型,广泛延伸至艺术、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汉字“大”,是以正面直立于天地间的人的形象,指称天地人的属性。古人对于“大”的认知在天地人这一巨系统中开始和延续:天地与人互为隐喻,古人对宇宙、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审美体认交融会合,通过“大”奇妙地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的发展,与“史”及“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古人评小说,先是从“史”的眼光,后来则变为主要从“诗”的眼光。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人们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不断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小说本身艺术的发展,越来越有诗的含蕴、越来越注意使用诗的技巧的缘故。在考察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恰恰都是从评“史”与论“诗”中移植过来的。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概念很多,这里仅就古代小说论家常用的几个评价概念,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