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说诗以禅相喻,这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特征,而借助于“悟”、“妙悟”等禅学概念,有针对性地揭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描述诗歌所特有的内在神情韵味,则构成了严沧浪以禅喻诗的独特内容。“悟”在禅家看来,是信佛众生对佛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而豁然掌握奥赜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羽是近古期南宋末年的美学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喻诗,以禅论诗,重在“妙悟”的观点,竭力反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偏向,强调追求“兴趣”和“入神”的审美特征,《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沧浪诗话》产生几百年来,对它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至于对具体问题的论争,更是众议纷坛,莫衷一是.我们无意于对不同意见进行评述,本文只想重点探讨“妙悟”与“兴趣”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禅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对于王孟诗派的影响着手讨论王孟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以禅入诗,诗中有禅,以禅喻诗,禅思与隐逸思想的契合,使王孟诗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人格、隐逸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而成为有唐一代审美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诗与禅虽然归属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但其有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方面。禅对于诗的渗透,其切入点有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两个方面。诗歌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佛禅义理的吸取和借鉴,也丰富了诗的审美趣旨。  相似文献   

6.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我国诗话一类作品中可以说是流行极广,影响极大而引起争论也极多的一部作品。此书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他的诗论确实揭示了中国诗歌中一种特殊的“妙处”,讲究艺术作品的审美风貌和意境,使其显示出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在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独特的价值。首先,严羽讲究以禅喻诗。宋代禅学极盛,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以悟论诗  相似文献   

7.
南宗禅对心性理论的重视,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哲学基础。两栖于丛林和诗坛的皎然由此入手,从禅心与诗心的类比出发,用禅境喻诗境,用禅法喻诗法。皎然开启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审美道路下启司空图、严羽,形成了中国诗歌美学中极具特色的另一路。  相似文献   

8.
禅的作用是见性,使被蔽塞的生命动力开流奔放,源源不绝地涌出。见性,这是人类对自身人格与智慧的圆满究竟的追寻。诗的作用是达意,使生命动力所追寻的无限生命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闪现出来。正是“诗是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参禅求悟,以禅喻诗即以悟来喻诗,这是禅家自六祖慧能之下多用的方法。王维终身奉佛,性意旷达,又精于诗文,诗境空明,诗作既悟禅之理趣,又深谙诗之神韵,以禅喻诗,以诗绘画,以画传音,水乳交融,异彩纷呈,成为唐诗精品。王维诗歌之禅蕴,整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静中生禅意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相似文献   

9.
唐代佛教与诗歌有新的融合 ,诗作中多涉禅语、用禅典、示禅机 ,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 ,禅之内涵可以开拓诗境 ,增补诗歌内涵与理论。文章试从诗与禅宗融通的基础、禅宗对唐诗融通与开拓的实践、禅宗对唐诗理论之开拓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注重启示和象喻,倾于"言外之意"和"境外之象".诗和禅都与悟、智慧有关,它们关注宇宙、自然、人生态度、审美理想,本文从心灵体察、意境创造、审美特征探讨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级和幕府政权的保护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体的汉诗人通过禅宗接受中国优秀文化,掀起汉文学风潮,产生了主导当时日本文坛的"五山文学"。五山文学完成了从"偈"到"诗"的演进,推动了早期汉诗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主流文学的特点,成为日本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所以禅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仅是宗教的禅、哲学的禅,而且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  相似文献   

13.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4.
唐诗的禅趣     
唐代是众体兼备的诗的王国,不论是古体、律诗、绝句;不论是史诗、叙事诗、抒情诗;也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都留下不朽的诗篇。以山水田园诗为主的禅趣诗虽不在唐诗中占主导地位,但它以精深的哲理和淡泊洒脱的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悠远、恬淡、清新的感受,并给以后的诗和诗学留下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姚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范例,是长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里相继产生的河姆渡文化、虞舜文化和严子陵、虞世南、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文化名人,都是国家级、世界级的。姚江本身构成了一部涌流不息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6.
严羽论诗,唯标"兴趣",以"兴趣"作为审视诗歌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兴趣"说也是他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概括。本文从"兴趣"说的含义、"兴趣"的获取途径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求获得最接近严羽本人观点的"兴趣"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辞格是汉语中最富情趣和魅力的部分,在文艺语体中广泛运用。本文从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增强情感、增添情趣和构造形式美五个方面,论述辞格在文艺语体中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胡应麟在《诗薮》中继承了严羽、明代前后七子等前人的诗学理论并加以改造,将学诗的过程概括为“法”、“悟”、“化”三个阶段,极大地丰富了这些范畴的内涵,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对明代主流诗学的整理和集成,为我们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明代文学复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梁代袁昂、萧衍、庾肩吾三家书论 ,互有异同。袁昂的《古今书评》与萧衍的《书评》内容相近而观点有异 ;萧衍的书论与庾肩吾的《书品》形式不同而美学趣味相同。梁代三家书论的异同 ,说明梁代美学发展的特点或趋势 ,是“趋新”时尚下的“折中”或“折中”趋势下的“趋新”,反映了南北朝后期中国的文艺美学已出现“古质”、“工夫”与“今妍”、“天然”相统一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就文学阅读活动自身的特质而言,欣赏性阅读与消遣性、批评性的文学阅读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既不停留于在作品中捕捉直接的感官满足,也无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以“理性”分析为核心,它追求的是审美愉悦和陶冶升华。因而,作为一种富有特定审美意义的精神活动,对阅读者而言,文学欣赏活动在知、情、意等3个层面有它特有的要求,即:不将艺术等同于生活,漠视常理,认同而不模仿。这也是我们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与欣赏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