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设法治国家,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阶层民众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法律意识的淡薄。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在全体公众心中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增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端正司法人员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折射出的公众法律意识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传统法律意识、非法律意识还在干扰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公众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更令人堪忧的是,公众的法律信赖意识严重不足;此种状况既根源于历史的纠结,亦植根于现实的阻隔。法学界法律信仰的推崇派和怀疑派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对立的中国翻版,各有自身的关切及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更为可能的公众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演化的路径是:由法律怀疑到法律信赖、由法律信赖到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非常紧迫和必要。农民必须树立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立社会本位意识,保障社会利益;养成法治意识,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要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就必须推进政府和社会的普法教育,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并且国家和社会要营造法律意识培育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从服从到信仰,人们这种对法律态度的转变是法治社会最终形成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 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构成要素是对法律的理想、心理、意志、观念及信仰等。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让人难以乐 观,其原因是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校园法律文化不发达。要通过实行依法治校,加大法律课的教学量等途径来加强培养大 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阐释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研究考量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失存在法律基本知识不足、观念陈旧、法的心理因素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些问题作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的成因分析;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和保障,营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学校应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并用社会实践来强化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端正法律态度,在实践中深化法律意识,处理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就是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法律意识的共性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个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课堂教学受限,导致大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社会消极文化影响,导致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因此,要加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传统道德教育获得有力支持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从从课堂知识教学、校园课外文化、社会大众传媒三方面着重探讨有效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一个社会外在的规则,而法律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的内在基础。与过去相比,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法治观念初步形成,但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体上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探寻法律意识的变迁历程,寻求法律意识的发展路径,对法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邓小平首提"法治"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背景下,社会对法治的表层认同和深层怀疑心理并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信仰法律文化传统的缺乏导致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运行中宪法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司法审判受各方面干扰严重以及公众"忽视"自身的权利。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追求社会对法治的心理认同;制定"良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而构建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确保司法公正独立;推进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最终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法治心理。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犯罪率逐年升高,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而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主体的作用,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对中国的法治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 ,有着重要意义 ,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 ,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 ,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13.
法治启蒙的内容包括建构法治精神与批判传统政治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即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包括民主意识、契约意识、法律至上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在建构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批判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我国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主要有官本位意识、臣民意识、法律工具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自汉确立以来,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萦绕在中华民族法意识、法心理深处。清末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国开始了法律现代化的追求,然而法律现代化之路艰难曲折。脱离中国法传统及中国社会现状,法律现代化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型的人治社会走向现代型的法治社会的变革过程 ,是从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的转换过程。当代中国法制呈现的现代化的趋势 ,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发生的。要使法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树立法律的权威 ,真正实现邓小平说的不因领导人的意志转变而改变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6.
民间法法学品格的形成史就是法学思维观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的法学史。在关涉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多元的实效达致路径等方面,中国传统民间法有着国家法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在现代社会的秩序建构方面,传统民间法有着三个现实功能:其一,在秩序的生成方面,民间法是产生秩序的规则本身;其二,在秩序的维系方面,民间法不断影响着主体的行为模式;其三,在秩序的保障方面,民间法以传统伦理的传承与发展为其历史使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多持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其对于现代法制建设无多大意义,笔者并不认同.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探讨现代法治与传统法律文化理论上共存的可能性,及其在现实中共存的复杂性,得出二者必将融合的结论,并提出法律应当体现人伦关怀,加强法律的内在强制力,注重民间道德规范整合.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中国的哲学,不仅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刑法的立法、司法及法律意识等各个方面。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应该借鉴和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如整体观、辩证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信用观相比,现代信用观不仅重视从道德的角度解读信用,更强调从经济和法律的维度展开对信用的全方位解读。从道德、经济、法律三个角度来诠释信用,会使我们形成一个丰富、立体的信用观。信用固然是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营准则和为政之基,同时它也是一种资本和财富的体现,在契约社会里守信还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基于此,在构建中国现代信用观的过程中,既要重拾中国传统信用文化之精华,又要汲取西方契约信用文明之营养,更要建立完备信用法律制度之体系,最终形成一种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现代社会信用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