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英语中的"idiom"一词在汉语中多被翻译成"成语"或"习语".但是"idiom"和"成语"在概念的外延、基本形式、节奏声调、语体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并不等同.此外,"习语"一词在我国整个语言学界一直都没有明确统一的科学的定义,所以把"idiom"翻译成"成语"或"习语"的做法都欠妥当."idiom"翻译成"熟语"或"习用语"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成语和英语的idiom都具有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性,有极强的生命力。成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传承性和总结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悠久的历史背景,因而,它处于汉语言的中、上层地位,成语的社会效应无可替代。本文利用衬托式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语义学、语用学特点、结构特征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英语成语?《朗曼英语成语词典》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An idiom is a fixed groupof words with a special different meaning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即“与其组成自身的单独词语有着不同的特殊含意的固定搭配就是成语”。这一定义精辟地概括了英语成语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其结构上的不变性,二是其意义上的特殊性。本文拟就英语成语的这两个特点谈谈笔者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语成语是英语的核心与精华。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能在文章、谈话或对外交往中,恰当地加以运用,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英语成语(idiom),广义来说泛指一种民族的语言中所有的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狭义来说是指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包括各类词组和惯用法,具有特殊意义或用法的单词,具有完整意义的谚语、格言、俗语和俚语等。  相似文献   

6.
"对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方式。纳入"历史的进程"去理解是这种理解方式的基本意义;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去理解是这一含义的延伸与丰富;从意向性角度去理解是这一含义的补充与发展。准确把握这一理解方式,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象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向来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文章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建立了隐喻的符号学模型,提出意象内容是隐喻理解中的重要机制,它通过作用于隐喻的第二级指示行为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意象构成隐喻的非命题意义,而这又恰恰是为历来众多隐喻家们所忽视的问题。这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是对传统隐喻意义研究的补充,在实践上对语言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改写有两种,有意识的改写和潜意识的改写。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AndreLefevere提出了“改写”理论(the TeoryofRewritings)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改写即使译者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译文忠实于原著,但由于在译者本人的头脑中先有、先在、先识的前理解构成了它已有的视域,这个视域与其他读者或译者的前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每个译者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他认为别人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因为这种前理解是一种潜意识状态的。那么,当他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时就成了一定的意义,这种对话所生成意义与其他译者并完全一致。这就…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学自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后,它的注意力就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微观环境。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局部的或微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形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微观性。认识这一特征,无论是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还是把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特征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作用和意义等问题,谈点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哲学王"是柏拉图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往往只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由此形成了各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通过阅读《理想国》的文本探讨"哲学王"的真正含义,可知"哲学王"就是拥有真理性知识之王,也是一种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于一身的理想人格。这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具有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英两种语言的国俗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词汇、习语及成语典故上.在词汇方面表现为,词汇空缺;指称相同,褒贬意义不同;指称相同,象征意义不同;特定的人名;地名;颜色词概念意义相同,所指不同;对数词的使用偏好.在习语方面表现为,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在成语典故方面表现为,不同的成语典故反映不同的历史文化.语义的国俗性是汉英语言的重要特征,是语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成语通常具有整体性、凝固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些特点给成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找到了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其原因在于事物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常规关系.试图在含意本体论中的常规关系的指导下探讨成语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与词不尽相同。它除了人们通常论及的扩大和缩小外,较多的存在着词义类别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升降等现象。这一特点又都是由成语的性质决定的。本文试图对成语语义演变的情况作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姓名是一个代码,是人在社会上的一种称谓。但是由于其使用者的原因,某些姓名已经不再仅仅是某些人的代称了,而是成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普通词。这类词的来源很广泛,如:源自著名的文学作品;源自《圣经》中的人物;源自发明人;源自历史人物或源自神话、传说与童话。懂得姓名的引申意义对于扩大词汇量,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语言材料及前人对俗成语、类成语的研究,探讨了俗成语、类成语的划界问题。认为俗成语是介于成语与俗语之间的较为习用的熟语,类成语是介于成语与自由短语之间的具有半熟语性质的短语。详细分析了俗成语的形式、意义、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辨析了俗成语与相关词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光明磊落”是日常生活中一条经常使用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人“襟怀坦白,正大光明”。一些大型语文辞书,特别是成语大辞典,均收录了这条成语,并附有相关例证,有的还列出了它的其他一些形式。即便如此,这些辞书仍未能在成语源头问题上达成共识,且对于这条成语的流变过程也较为模糊不清。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成语的源流作一考证,以厘清其演变发展的脉络,并查找出尽可能早的源头,为辞书编纂作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